把槍杆子搶到手以後,李自成開始放手建立政權。
為避免過度刺激對手,招來強力反彈,李自成采取了漸進的方式,沒有即位稱帝,也沒有建立國號和年號。
中央政府設在襄京,暫名“倡義府”,李自成由“奉天倡義文武大將軍”升級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
在行政機構上,中央設上相、左輔、右弼,以及六政府(相當於六部)的侍郎、郎中、從事等職位,地方設防禦史(相當於道)、府設府尹、州設州牧、縣設縣令。
在軍事機構上,將部隊整合為“五營二十二將”。“五營”分別是中權親軍、左營、右營、前營、後營。
大元帥之下有將軍,依次為權將軍、製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田見秀、劉宗敏、賀錦、李過、劉希堯、袁宗弟、劉芳亮、張鼐、黨守素等“二十二將”分任之,將軍以下各級將領依次有都尉、掌旅、部總、哨總等。
田見秀威望較高,負責提督諸營,劉宗敏則得到李自成的信任,負責掌管直屬中權親軍。
政權不能建立在馬背和雙腳上,必然要割踞一方,李自成命人分守各處,並派文官進行治理,到崇禎十六年五月,襄陽政權的控製範圍北達黃河南岸,南達湖南華容一帶,被官軍追打了十幾年,李自成終於為自己的屁股找了一個穩固的坐椅。
磁盤清理有助於提高效能,建立政權不僅有助於壯大力量,而且政權本身是一種長效機製,有助於保持這種強大。
在建立政權前後一段時間,李自成的注意力從官軍轉移到民軍內部的反對者和競爭者。
收拾了羅汝才、賀人龍、袁時中之後,中原民軍無不以李自成馬首是瞻,隻有老戰友和老對手張獻忠仍舊獨來獨往,我行我素。
此時張獻忠剛剛進占武昌,李自成派人前往“祝賀”,同時帶去對張獻忠的問候:“馬守應己經歸順,羅汝才之流也被誅死,下一個就輪到你了”,張獻忠嚇得從武昌跑到了長沙。
隻有先稱霸,才能稱王,而稱王之後必然更加霸道,這就是稱王和稱霸之間的邏輯關係。
有些史料記載,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不久便自稱新順王,一部分人對此說法提出質疑,認為是建立大順政權之後才稱為先順王。
想起了一個古老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在此試著解答一下。
按照數學裏的歸納法,我們向上追溯。
無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推到最後,要麼是一隻雞,要麼是一隻蛋。
如果是一隻雞,那麼這隻雞就不能是蛋生的,因為如果是蛋生的,還能往上追溯。
如果是一隻蛋,那麼這隻蛋就不能是雞生的,因為如果是雞生的,還能往上追溯。
也就是說,最初那隻雞不是蛋的生,或者最初那隻蛋不是雞生的,那它們是從哪裏來的呢?
進化論者說是基因突變,有神論者說是上帝造的。
哪個答案正確,隻有天知道!
李自成先建立大順政權,還是先稱新順王?這個問題要容易解答得多。
新順王這個稱號隻能出現在大順政權建立之前,因為大順政權建立時李自成己經稱帝,“王”是對割踞一方的諸候的稱呼,檔次要低於“帝”,帝是對政權擁有者的稱號,李自成不可能在建立大順政權之後自稱新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