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福利院的孩子(2 / 2)

有一些兒童福利院,雖然沒有實行這種家庭式的生活,仍是按孩子的年齡、身體、智力等條件,分別安排到不同的大宿舍裏過集體生活,但物質條件同樣不差。

總之,現在兒童福利院的孩子比起我以前在福利院生活時,可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記得我生活過的那個華城福利院,也是一個大院子,四麵都有高牆圍起來,隻有前麵有一個大鐵門與外麵的世界相通。

雖然有大門可以進出,但由於兒童福利院裏的孩子,除了少數是因為親人死亡、失蹤或者沒有親戚願意收養,淪為無依無靠、無家可歸的孤兒,才被送到兒童福利院的外,其他大部分兒童都是大腦麻痹(也稱腦癱)患者,或者器質性損傷、自閉症、先天愚、侏儒等病症者。

總之,都是因為先天有一些難於治愈的病症,所以才被自己的親人遺棄的孩子。

福利院出於安全方麵的考慮,不會讓兒童們輕易走出鐵門一步。

因此兒童福利院雖然大多建於城市中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但由於這些孩子與社會之間,被一道鐵門和四麵高牆長期分隔開來,過著一種幾乎與世隔離的生活,所以就算長大後,也有很多人難於融入正常的社會之中。

隻有為數不多的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後,因為智力正常,或者通過治療,可以照顧自己了,才會被兒童福利院送進附近的學校去上學。

——福利院的重要職責是收養無依無靠、無家可歸、無生活來源的孤兒,並把他們培養成才。在孤兒成長的不同階段,福利院的工作側重點各有不同。

對7歲以前的學齡前孤兒,福利院的工作側重點是養育。主要任務是管吃、管穿、管住,滿足孤兒生活需要,使其健康成長。

對7歲至16歲的青少年孤兒,福利院工作的側重點是教育。主要任務是解決孤兒生活和接受教育問題,促進其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真正長大成人,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我記得我生活過的那個華城福利院,規模較小,大約隻有四十幾個孩子,其中大多數屬於生活無法自理,需要進行康複治療的孩子,隻有六個孩子符合可以就近上學的條件。

而我和華小月就是這六名幸運兒中的兩個!

我那時名叫華小明。

我們之所以都姓華,並非因為我們真的姓華,而是福利院給我們取的名字。

因為福利院的大半兒童都是棄嬰,其中相當部分屬於來曆不明的孩子,所以他們的名字,就隻能由福利院取名。

因為無名無姓,加之那座城市名叫華城,所以華城福利院就統一給我們取“華”為姓。

從我記事以來,我就一直生活在華城兒童福利院裏。

而華小月卻跟我的情況不太相同:

她其實是有親戚的,但因為父親病故,母親又離家出走,下落不明,雖然有幾個親戚,卻沒有一個親戚願意收養,所以才被公安機關按照政策和規定將她送進我們福利院來的。

華小月進福利院時是幾歲,我不清楚,也沒問過,但估計應是五六歲左右,因為她進福利院時,我正好已經上學了。

我當時在上小學一年級,而她跟我一樣,被福利院送進了我就讀的那所小學校,也讀一年級。

因此我們的歲數應相同,或者相差一歲左右。

因為她來我們福利院生活時間並不長,大約隻有半年左右吧,她和我就在同一天被人領養,離開了福利院,所以我對她的模樣才會記憶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