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文學院的學生迎來了最後的一次考試。很多學生抱著應付的態度,但唯一渴望這次考試早點到來的是王如如,這是最後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了。
王如如和陳雪柔很平靜,因為她們早就做好了準備,但相比之下,李莫蘭就有些緊張,她中途因為很多事情耽擱了好幾天,但,她還是有自信的,畢竟,長時期的積累,不是某個時刻突然的發力就能超越的。
考試結束後,就在大家焦急地等待成績結果的時候,短篇參賽作品也到了該動筆的時候。構思了那麼久,是時候讓自己的思想形成成果了。
在動筆之前,王如如想去找一次張院長,她知道張院長很忙,可是提綱關係著故事的成敗,創作的過程,其實就像是放電影似的,跟著設定的人物,過完這一生。
王如如開始的時候,本來想去找陳老師的,可她反複思考之後,還是覺得應該找張院長。張院長對寫作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雖然和陳老師各有各的特長,但陳老師已經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她們了,這個時候如果能得到張院長的指導,便更多了幾分把握。
可是要去找張院長,很可能被拒絕。
在張院長心裏,學生都是平等的,不管是不是文學院的學生,他從來都是一視同仁的。
可盡管如此,還要抱著試一試的態度。
陳雪柔和李莫蘭不甘落後,要死就一起死,要挨罵就一起挨罵,但是僥幸能得到一點指導,說不定離成功就近了一大步,要做就要做出一個圓滿的結果。
懷著種種不安的心情,三姐妹敲了敲張院長辦公室的門。
張院長很客氣,當得知她們為參賽提綱而來,不僅沒有推辭,反而還很開心地接受了。“我沒看錯你們,從這件事情而言,我看到了你們身上的精神:不管有沒有希望,都不對放棄任何一絲可能的機會;學會利用現場的資源,爭取資源利用最大化。”
張院長進一步解釋道:“其實很不客氣地說,我真的很忙,但是別的同學沒有任何一個人來找我,就衝著這一點,我一定要與你們分享我的想法。”
提綱字數並不多,很快,張院長就將三姐妹的提綱看完了。
他先是指出了三姐妹構思的好處和精妙的地方——結構很緊密,故事人物鮮活,沒有瑕疵,對現實的啟發意義也很大。緊接著便指出了不足:創意不夠,故事落入了俗套。“現在的如汗牛充頓,優秀的家更是數不勝數,要想脫穎而出,就要有自己的創意,你寫前人寫過的故事,就算寫得再精彩,也隻能走進一條死胡同。隻有故事本身足夠精彩,內容才會精彩,內容足夠精彩,才會有讀者,創作才有意義,要不然,你費盡心思創作出來的東西,最終隻是一疊廢紙。”
聽了張院長的話,三姐妹不覺有些寒心,創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她們從來沒有參加過比賽的初學者來說。
張院長也給她們指明了一條道路: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去網上窮盡所有可能的資料,完善自己的故事,讓故事出新,但最後成什麼樣子,就要看她們的領悟能力和天賦了。他的指導隻能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