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虎踞龍盤(1)(1 / 2)

第2卷 潮起潮落 第十三章 虎踞龍盤(1)

“是啊,為什麼全國各地有如此之多的‘印心石屋’碑呢?難道曆史上曾經有過什麼運動不成?”白蘇珍問。

嶽靈珊道:“皇帝親賜匾額,在那個年代是非常高的榮譽。1836年,也就是道光十六年,陶澍回安化省親,特地將‘印心石屋’四字摹刻在陡峭的山崖之上,作永久紀念。後來,陶澍在自己任職的地方,以及途經的一些山水名勝,命人根據道光帝的墨寶,勒石摩刻‘印心石屋’石碑,一方麵表達思鄉之情,一方麵顯示皇帝對他的器重。這就是全國各地保存有大約十幾二十塊‘印心石屋’碑的原因。咱們眼前的這塊碑,也是這樣被刻在這兒的……”

段郎道:“看不出來,嶽靈珊小朋友記憶力如此驚人,小的時候看過的書籍至今還記得那麼清楚,可以可以,佩服佩服。”

嶽靈珊道:“衝……段郎哥哥,您以為我是那種被家長寵壞了的小女孩嗎?我母親寧中則未成親時外號‘華山玉女’,武功上的造詣自然不說了,品德上講也至少夠的上‘賢良淑德’四個字,因此,我從小被母親嚴格的訓導,並非是不學無術的華山派掌門之女……”

離開印心石屋之後,一行人已經非常融洽了。不再分先來後來,也不再有衝哥哥與段哥哥的區別,四女之間的隔閡似乎完全消除。

來到古琴台,因為前麵大家都已經熟知了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對琴台碑的記載就更加容易理解。對古琴台園中的對聯也是心領神會:

誌在高山,誌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撫琴。

導遊介紹道:“尊敬的白董事長,我是這次古琴台全程的導遊小遊,你們叫我遊導或者小遊都可以。大家現在的位置上,可以看到衣服對聯,此聯上聯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聯出自《詩品·實景》:‘晴澗之曲,碧鬆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撫琴。’此聯明白如話,雖是集句,然信手拈來,天衣無縫,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李湘道:“小遊,你們整天都在這裏,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音樂專家,可否對俞伯牙的琴技做一個簡短的介紹?”

小遊道:“俞伯牙的琴技肯定是非常高超的,不然,就難以依靠琴聲表達出情意。《荀子·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並認為其高超的琴藝乃‘積學’而成。然據《樂府解題》:‘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後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島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這就是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道理。得道之後的俞伯牙,創作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音樂作品,相傳《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咱們等一會兒就可以欣賞道俞伯牙創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

何碧香道:“《高山流水》是不是就是根據咱們先前聽的故事裏的情節進行創作的?真的能通過琴音表達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嗎?”

段郎道:“我對於音樂也算略知一二。琴音的表達情感,一般是通過以下手段來實現的,第一是旋律。旋律是音樂的語言,是直接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其次是節奏。節奏是音樂的形象,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的,我們把它稱作音樂的節拍;另一種是內在的,我們把它稱作音樂的節律。再次是曲調。曲調是音樂的氣質。不同的曲調有不同的氣質,也能表達出不同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