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潮起潮落 第十四章 六朝金粉(6)
關於烏衣巷的得名還有一個說法。據宋代《景定建康誌》卷十六引《丹陽記》,此地原為三國吳烏衣營所在,因而得名。烏衣巷有一口古井,名叫烏衣井,相傳是在東吳的時候就挖掘了,供這裏的駐軍飲水使用。井欄處至今尚有十二道繩痕,展示著它所經曆的千年滄桑。
大家隨團進入了王謝故居。一邊走一邊繼續聽導遊介紹:“王導,字茂弘,琅琊臨沂人,是東晉王朝的實際創立者,西晉未年,八王內訌,匈奴入侵,西晉王朝 大廈即傾,分崩離析。王導認為天下人亂,能振興晉室的唯有司馬睿,‘遂傾心推奉,為之謀劃。’他極力勸司馬睿移 鎮建康(今南京),為東晉立國打下基礎,公元317年,王導 依賴北方士族,團結江南士族,協助司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 的東晉政權,他曆晉元、明、成三帝為宰輔,用‘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針,保持東晉的安定局麵。 ”
導遊小姐講累了,喝了一口茶水,緩緩地說:“……後來,為了緩和南北大族間的矛盾,王導一方麵積極拉攏土著豪門,許以高官厚祿,另一方麵又在南方豪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川、僑郡、僑縣安置北方大族和移民,使土著與 僑民各得其所,矛盾緩和,晉室轉危為安了,以後,王導又先後平定了王敦、蘇峻的叛亂,進一步鞏固了東晉王朝。王導因扶持晉室有功,晉元簾對他說:‘卿,吾之蕭何也。’民間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既說明了王導為司馬睿的晉室立下了汗馬功勞,也點明了王家權勢之大。”
講完了王導,導遊小姐開始講謝安:“謝安是南遷大族中的佼佼者。謝安,字安石,陳郡(今河南太康)人, 曾隱居會稽東山,胸懷韜略,留心時政,時人謂之當世的諸葛孔明,都希望他出來主持政局。簡文帝時 謝安已40多歲了,因國運每況愈下,他才‘東山高臥時起來, 欲濟蒼生未為晚’,由會稽赴建康接任丞相。謝安性沉靜,臨危不亂,溫雅有儒將風度。他曾與大書法家王羲之登冶城(今朝天宮附近)‘悠然逼想,有高世之誌’。謝安在建康20多年,做了兩件人事,從而使他名垂青史。一是他巧妙地阻上了桓溫的篡位活動,避免了內戰的爆發:二是指揮了著名的淝水之戰。現在有一個成語叫‘入幕之賓’也跟謝安有關,你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有人回答:“大概意思是比喻關係親近的人或參與機密的人。”
導遊小姐道:“回答正確。但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值得大家了解—— 簡文帝死後,謝安趁桓溫不在建康,擁立司馬曜為帝。對此桓溫懷恨在心,率領大隊人馬趕回建康,井指定謝安、王坦之到新亭迎候。王坦之驚慌失措求教於謝安。謝安神色自若,坦然他說‘晉室存亡,在此一行’。及見桓溫,王但之汗流浹背,誠惶誠恐慌亂中竟倒執笏板。謝安則不慌不忙,從容就席,井嚴肅地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的職責是守在四方,您為何重兵壓境,劍拔弩張呢?’桓溫張口結舌,無言以對,隻好撒了伏兵。謝安這才與桓溫舉杯,風卷幕帳,露出了藏於帳後偷聽的桓溫謀士郗超,謝安見此微微一笑道,‘郗生真可謂是入幕之賓啊。’”一句話說得郗超羞愧滿麵,無地自容。桓溫也麵紅耳赤,尷尬萬分。晉室憑借著謝安的機智勇敢又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