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b當市定罪處刑,李真淳登基後就把它廢了,自那以後白虎門便沒開過。
先皇在時卻很喜歡將宮牢中的死囚們拖出白虎門,到刑場上當眾砍頭,威懾民眾,以示警告。也不知道這警示的作用大不大,隻是京城的百姓平日裏都閑來無事,很愛湊這個熱鬧,明明是血腥的畫麵,卻看得十分過癮,劊子手揮刀人頭落地時,大家紛紛拍手叫好。
但李真淳覺得這種做法十分殘忍,因此和刑部商議改了法令。近年的死犯都是先由金吾衛帶回家,吃上家裏的最後一頓飯後再綁到城外悄悄殺掉,因怕驚嚇到家中的老人,也不許親人去看。雖然實行的還是死刑,但不砍頭了,盡量給囚犯留全屍,以寬慰親人。這種做法比較仁慈,李真淳把提案拿給我看時,我非常讚同,覺得民風還是要淳樸點好,圍觀殺人這種行為確實不值得提倡,便與他一拍即合。
可是京城的百姓卻不是這個想法,看不到劊子手砍頭,竟像是少了樂子一般,一些人實在無聊,便向獄丞打聽最近死囚行刑的時間,掐著點偷偷跑出城躲起來看。
對此,我隻能感慨世風日下,人心扭曲啊!
此番審李孛弼,選的是平日最熱鬧的東市口,便是故意要讓城中的人都來看看,旨在讓青陽王誠懇悔過,深刻檢討,讓百姓更加服從信任朝廷,尤其是那些背叛朝廷的渝東百姓。
賀蘭段的如意算盤確實打得好,隻是不知他有沒有想到,這東市口會被看審的人群擠得水泄不通,車輿難行。
這麼多年都沒犯人看的京城百姓,一聽說死囚是長州的青陽王,紛紛帶上茶點瓜果趕來東市口,卯足勁朝前排擠,街市周圍的館肆也都擠滿了人,像是在戲樓買座的看客,都大家伸長脖子睜大眼,等著看一場好戲。
即便是薑宣施了輕功,我們到時,也早已擠不進人群,隻能看到高台上李孛弼芝麻大小的一張臉,隔得遠聲音也聽不太清楚。
我表示很苦惱。薑宣這次帶了腦子,馬上打橫抱起我,借著幾階牆瓦,輕盈地躍上了離築台較近的胡氏酒肆的頂上。
那酒樓是剛建的,瓦片剛上過蠟,很是光滑,以至於我從薑宣身上落下,腳抓不牢地,直直往下麵溜,薑宣倒是內力深厚,站得很穩,他沒辦法,隻好把我背在背上聽。
我不禁感慨高處真又是另一番景象奇觀。樓下龐大的人群瞬間變成了密密麻麻、如黑點般的人頭,李孛弼在搭好的高台上念著悔書,高台外側圍著三層披胄持矛的金吾衛,離高台最近的是渝東叛軍,叛軍外又緊緊圍了一層金吾衛,再外圈便是城內的平頭百姓了。上將軍官晟和趙天翼把守在高台的兩側,有著金吾衛等人親臨現場維持紀律,故場麵雖龐大,卻不失秩序。
我思索這布局還算合理,既不怕渝東叛軍上前救主,也不怕京城民眾積憤鬧事。
等這件事結束了,青陽王叛亂也便能翻篇了。
想到這裏,我感到心中格外通暢,便換了個舒服的姿勢趴在薑宣的背上,聽李孛弼作檢討。他這檢討很有意思,不同於平日寫的華麗詩賦,他這檢討用詞簡明精準,樸實無華,既表詞達意又通熟易懂,分明就是專門寫給老百姓聽的,又加上他演講時聲情並茂,文章中處處流露真情,表達了對造反之事的悔悟,又講出了自己對朝廷和皇帝的歉意,並懇求原諒,文中多次引經據典,雅俗共賞,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精彩。
精彩到我覺得可以當做史料留下來,傳給後人反複閱讀學習,連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做《東門陳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