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現在,孫老師這個章子的印文字數很多,筆畫也比較複雜,而印麵尺寸有限,所以單個字的筆畫肯定不能折疊太多,空間本來很有限,筆畫再折那麼多次,就太擠了。”
安心眨眨眼:“師父,既然九疊篆中的筆畫折疊會比較浪費空間,那為什麼不用其他篆法呢?”
徐景行欣慰的點點頭:“問的好,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兩個答案,一,你孫老師喜歡這種風格,二,九疊篆雖然比較浪費空間,但是,在處理筆畫比較複雜的印文時,卻能起到極好的梳理作用,能把紛亂複雜的筆畫按照九疊篆的風格一一理順。”
“那,其他布局方式就不能起到理順的效果麼?”
“可以,但是跟九疊篆比起來會差很多,尤其是孫老師帶來的印章是中規中矩的正方形,九疊篆可以最大程度的鋪滿這種形狀的印麵。”
徐景行一邊回答安心的提問,一邊動手畫圖,為了給安心講的更清楚,畫的很慢,甚至會畫一些其他思路的圖案方便安心理解,一點也不不嫌煩。
不但不嫌煩,還很開心。
因為安心的提問都問在了關鍵的點子上,一看就是很用心思考的結果。
而這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因為安心從沒接觸過篆刻,他也是第一次給安心講這些東西。
第一次講課就有這麼好的效果,他不開心才怪呢。
為此,他甚至講的比較深入了一些,講了不少九疊篆之外的章法。
一邊講,一邊畫,不到半個小時裏他畫出了七八張設計圖,全是九疊篆,但同樣是九疊篆,布局還是有所差別的,每個字的筆畫疊層以及大小、位置都有所差別,甚至還有朱文版和白文版的。
所謂朱文版就是印在紙上的印文是以紅色為主,對應在印麵上,文字線條是需要凸出印麵的。
而白文印則恰好相反,印在紙麵上的文字和圖案是空白的,對應在印麵上,那些線條自然需要凹進去。
兩種刻法各有優劣,不過在雕刻線條相對密集的印文時,一般來說以朱文印為主,因為朱文印隻需要進行單線條的印刻,工作量小,雕刻難度低,同時還節省空間,在印麵上施加盡可能少的刀工從而提升印石的強度。
當然,朱、白兩種刻法各有優劣,而且也不是涇渭分明的存在,是可以共同存在於同一枚印章上的,隻是那需要更高明的章法和刀法。
徐景行畫的這幾張草稿中,就有類似的嚐試,這在篆刻業內稱之為“朱白法”,是一種普遍但藝術效果很強的章法,能與很多章法合用,比如說在最常見的對稱布局中加入朱白法,對稱的兩半畫麵一朱一白,簡簡單單的就能表現出很出色的藝術渲染裏,極大的提升視覺美感。
除了這種最簡單的使用方法外,還有很多高級使用技巧。
隻是現在,這些複雜的技巧都不太能用得上,他畫出來隻是給安心做個演示而已。
實際上,現在能派的上用場的章法,就是最簡單也最樸素的白文九疊篆,因為字數太多,線條太密集。
但就算如此,要把十四個字安排的條理清楚也挺難,不光要把簡體字轉化成篆字,更要轉化成九疊篆所需要的那種筆畫延長且彎曲層疊的模式。
他畫的幾張草圖中,層數最多的一張裏總共有二十二層橫線,如果換成不認識篆字的人來看,完全就是鬼畫符一般的存在,畫麵裏幾乎全是橫線,密密麻麻的充斥著一整個方形邊框。
當然,也有層數較少的,“隻有”十五層。
但字的筆畫就那麼多,不管再怎麼變,都是那十四個字,都要把整個方框撐滿,而且要撐出那種簡單直白但又很有威嚴感的視覺效果。
正常的字體肯定沒有那麼多橫筆,肯定撐不起來,但九疊篆的精髓就在於對筆畫的調整,在九疊篆中,隻有橫豎兩種筆畫,除了豎筆外,剩下的筆畫幾乎全部可以變化成橫筆,帶彎折的筆畫自然會轉化成橫筆之間的折疊,如此一來,甭管再怎麼複雜的字體,都可以用橫和豎來代替,再加上適當的延長,這層層疊疊的九疊篆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