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三 戰後的山東(1 / 2)

四二三 戰後的山東

隨著黃縣叛軍的徹底覆滅,讓大明朝廷為之頭痛了一年多的登州叛亂終於平息,但當地的麻煩還遠未結束。執掌帥印的朱大典為此忙得焦頭爛額,戰俘問題隻是其中之一,需要他要操心的地方實在太多。

——仗打完了,幾萬大軍卻依舊駐紮在登州附近,每天光人吃馬嚼就是一個大數目,負責後勤的巡按謝三寶為此叫苦不迭。他幾次三番提出行營應該盡快把各路軍隊遣返回去,可說易行難。當初辛辛苦苦把那些丘八大爺召集過來,如今取得勝利了,還沒論功行賞就想把人打發走?哪兒這麼容易

一場大戰結束之後,對傷亡者予以撫恤,對軍功者給予獎賞,該升官的升官,該發財的發財……這本是題中應有之意。大明朝立國多年,這一套程序倒也頗為完善。何況這次還是打了勝仗,本應該正是大家興高采烈排隊分果子的時候,可朱大典以及整個行營係統的文官們現在卻絲毫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功勞應該怎麼計算。

——還是由於那支瓊海軍

如果根據“正常”的記功模式:無論按殺賊,奪城,斬首,繳獲……任何一種方式來計算功勳,瓊海軍都在這一次的平叛戰爭中都獨占了鼇頭——他們幾乎是憑著一己之力把山東叛軍給滅了個幹淨。如果不是親身經曆了平叛的最後一戰,親眼看到那支短毛軍是如何不出一兵一卒,僅用遠程火器就將大明軍強攻數次都未能取下的縣城籠罩在一片火焰與煙霧之中,朱大典或者其他明王朝的文臣武將,是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對方僅用兩千餘人就創造出如此戰績的。

當然現在他們是確信無疑了,就是各路軍頭對此也不好再有什麼異議——叛軍的戰力他們已經親身領略過,不是什麼軟柿子。如果沒有短毛的火器,光憑朝廷自己的力量,就算能在野戰中將叛軍擊敗,甚至收複黃縣,但這登州府是萬萬拿不下來的,到時候戰禍延綿,沒個一兩年怕是完不了事——這一點就是最為狂傲的遼東軍也不得不承認。

所以對瓊海軍理應占據此次平叛戰役的頭功,各家軍頭其實並無異議。但榮譽可以給他們,利益卻不能。各家各路的數萬軍隊到這邊來可不是為了做一回旁觀者就走的。何況軍隊從來不是能講道理的團體,若是朝廷把封賞都給了隻有區區兩千人的瓊州軍,而不能給剩餘幾萬兵丁一個過得去的交代,那這登州府怕是馬上要引發第二次兵變。

好在瓊州軍在這方麵很識相,他們主動表示對朝廷的官職不感興趣,所以功勞什麼你們自己看著辦罷。甚至於連金錢方麵,他們看得也不是很重,有當然好,若一時拿不出來,也可以先欠著——隻要當官兒的打個欠條就行。反正按照協議海南島每年都要上繳給大明若幹財賦,到時候直接從上繳裏麵扣除就行了。

瓊海軍所要求的隻有人力資源一項:他們把大批叛軍俘虜及其家屬,還有那些自願跟隨的流民用船隻運到南方海島上去開荒。從理智上說朱大典知道朝廷不該答應這要求——國以民立,老百姓都跑光了還成個什麼國家呢。可當前的形勢卻又令他不得不對此予以默認——這些人如果還留在登州府,行營還得四處籌措糧草供給他們,可眼下行營的存糧連養兵都快不夠了,哪兒還養得起那麼多俘虜和老百姓?到時候又將全是自己的麻煩。

當然如果沒辦法也就隻好硬撐,可現在既然有個冤大頭自願出錢出糧,那當然是把這包袱扔給對方解決了。所以行營上下對此都是非常歡迎的。

不過朱大典和他手下的整個文官團隊卻無論如何也不敢把與瓊州軍達成的這項協議正大光明寫到朝廷奏報上,因為這不符合規矩——作為一群富有經驗的老官僚,他們深知“規矩”二字在官場中的重要性:一切按以往規矩辦,即使錯了,那也是規矩有問題,與本人無關。而如果擅自打破了某些規則……哪怕辦成了,也免不了口水一大堆。若是其中稍稍出了一點差錯,那更是會變成了不得的大罪。

他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當真傻乎乎把這事情寫上去了,將會在朝廷中遭遇到什麼樣的待遇——那幫儒生酸丁肯定會把各種各樣大帽子扣到這邊頭上,什麼身為父母官卻拋棄子民啊;買賣人口去海外喪盡天良啊……反正怎麼難聽怎麼說。至於這些人留在登州府會不會被餓死,會不會惹出其他麻煩來……那些評論者是不關心的,他們隻是要找個理由噴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