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向陽到了東山寺時,市廣播電視台辦公大樓中,許多人的目光也隨著轉播回去的畫麵,變的飽含期待了起來。
就是上一次,就是這個人,毫無征兆的在東山寺懟了一遍首座和尚,被人給拍成視頻發到了網上,於是狠狠的火了一把。
尤其是在本地論壇上,幾乎成了新晉的網紅了。
甚至有些人給這個年輕人起外號叫“耳光哥”,那甩手即來的一耳光,真的是讓很多人看的心潮澎湃,甚至恨不得自己化身為主人公。
尤其是年輕一代,這批人大多數對寺廟沒多少敬畏,甚至對部分和尚心存反感,於是李向陽怒懟和尚,立馬成了他們心中的一根標杆一個榜樣。
牛逼啊。
打無良和尚耳光這種事情,很多人是隻敢想不敢幹,可人家李向陽卻是一說二打,幹淨利落,簡直是圓了無數人心裏的夢想。
不過既然有支持的,那就肯定有反對的,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甚至是七老八十的長輩來說,打和尚這種事情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和尚再不濟,那也是佛祖的化身啊。
人家好歹也是身坐蓮台口吐金言,指點迷津普渡眾生——這麼大的功德,難道還要被人打?
至於說無良和尚,這些人的看法的那畢竟是一小撮,不能因為一顆老鼠屎而壞了一鍋粥。
“記住,今天的報道一定要客觀公正,如實報道。”
此刻,電視台常務副台長現在轉播屏前,盯著傳回來的畫麵,仔細囑咐著,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這一次的東山寺事件,為電視台帶來了極大的收視率,不僅僅是在本地,連同附近縣市的電視台都紛紛轉播以提升收視率。
甚至有的電視台準備請李向陽做一期特別采訪,包裝一下這個突然湧現出來的網紅人物——對於這一點,本地電視台保持警備態度。
可不能讓人摘了桃子。
其實對於電視台這種媒體平台來說,社會事件的好與壞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對於這個事件的關注程度,已經社會熱度。
好人好事類型的事件,雖然說對社會很有正能量,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怎麼關注,甚至不會去主動關注。
反倒是打和尚耳光這類型事件,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會讓很多人保持持續的關注。
電視台需要的就是關注,需要的就是收視率。
因此李向陽式的網紅人物,絕對是電視台的最愛。
作為負責台裏具體電視業務的常務副台長,自然是對此保持足夠的心思,派出最精幹的記者實時轉播。
在電視台看來無論是和尚翻盤,還是李向陽繼續保持壓製,隻要能讓廣大觀眾們認可的,那就是最好的新聞事件。
當然在必要的時候,電視台可以略微有所側重,以滿足觀眾的某種觀看需求。
不過在常務副台長看來,李向陽這個年輕人,貌似可以給眾人足夠的驚喜了。
“有別的台記者搶先了?”
正當副台長思考問題時,忽然,導播室裏邊有人出聲,大家立馬將注意力轉移到轉播屏幕上。
隻見一個外地電視台的記者,舉著話筒朝著那個叫做李向陽的年輕人問道:“請問李先生,您是對東山寺有什麼偏見?”
偏見?
這個問題問出來,本地電視台這些記者們立馬捏了把汗,大家都一下子看出來,這個外地記者是在給李向陽挖坑呢。
因為對方不是問有沒有偏見,而是問有什麼偏見。
有沒有是個性質問題,而是什麼則成了程度問題——一下子,這個外地記者就給李向陽直接扣了帽子,認為他是對東山寺有偏見。
這個發問的外地記者,不是廟裏麵和尚請來的外援吧?
電視台常務副台長盯著電視轉播屏幕,一動都不動,緊張的望著這個有可能帶來新一波收視率高峰的李向陽,他真怕對方著了外地記者的道。
如果真的中了圈套,當眾承認對東山寺的偏見,那麼李向陽這個人還沒有開始和那位釋和尚對戰,便落了一個歪屁股的評價。
但是這種帶著陷阱的問題,即便是專業的記者有時候也注意不到,李向陽不過是一個沒有媒體從業經驗的觀眾,能注意到嗎?
就在所有人都替李向陽捏了把汗的時候,這家夥卻是很出人意料的,瞧著記者笑道:“記者同誌,啥叫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