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走了很久,我還坐在那裏。
小林子見我一直在沉思,也靜靜地站在一旁沒有說話,我向他看了一眼,小聲道:“小林子啊,你說現在曾布和楊燕雲兩人到底在幹什麼?怎麼這麼久了也沒有一點消息回來?”
小林子見我的神色沒有什麼異常,也不敢亂說話,小心翼翼地道:“是啊,已經去了一個多月了,應該沒有問題吧,要是有狀況的話,他們敢不向陛下稟報嗎?”
我想想也是,要是有什麼他們處置不了的事情,豈能不向我請示嗎,我是太擔憂了,有曾布和楊燕雲兩人在,河北邊境應該不會出什麼大的亂子。
我強把心中的擔憂放下,與小林子走了出去。
可在雁門關,曾布與楊燕雲卻正憂心忡忡地坐在一起。這也難怪,大宋一直以來都是把大遼當作是假想敵來對付,雁門關外可是重兵把守的地方。大宋的八十萬禁軍中,除了五十萬在京師周圍,十萬在西北,這裏周圍可是駐守了二十萬禁軍的軍機重地。
他們兩個人是二十多天前到達雁門關的。
雄關雁門,《呂氏春秋》曾把它評為“天下九塞”之首。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曆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製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製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誌》描述這裏“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約四百餘載。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楊燕雲的先祖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裏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太平興國四年,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熙三年,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複,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穀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當地軍民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楊燕雲既然來到了這裏,當然免不了要去拜祭一下自己的先祖。因為代州一帶的群眾都很敬佩這位楊業將軍,為了不引起其它的一些事,楊燕雲扮成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樣子去拜祭他的先祖。
從楊將軍祠出來,楊燕雲心中不由一陣感慨萬端,看來天下百姓心裏都有一把秤,天波府楊家雖然近幾十年來是聲名日下,皇家似乎也對他們起了疑心,但看看如今楊將軍祠香火的興盛,可知在百姓心中,忠臣就是忠臣,英雄就是英雄,無論朝中怎麼說,他們也認定自己的想法。
要重振天波府楊家的重擔現在要落在自己的身上了,畢竟這幾十年來,隻有自己是得到了皇家的信任,如果不對如此機會善加利用,老楊家的名聲,恐怕真的會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