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紫禁城,
這座在後世被稱為故宮的建築,在這個時代由於沒有附近高大的建築物,所以看起來多了些偉岸,卻少了些人氣。
這座始建於永樂四年(1406年)的輝煌建築,承載的不僅僅是皇家的威嚴,更多的是大明君王那種守國門,死社稷的決心。
而此時主宰這個位置的也正是這樣一個有大決心的年輕人——崇禎皇帝,
這個剛登上寶座的皇帝,其實隻是一個十九歲的青年,如果放在後世,也就是一個剛要上大學的懵懂高中生,可是現在的朱由檢卻要肩負起挽救這個諾大帝國的重任。
當然了,如果不是他那個喜愛土木工程學的哥哥早死,他這個信王也可以和那些堂兄弟一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米蟲生活,但是他朱由檢可沒有穿越回去的金手指,所以他也隻能擔起這份重任。
不過作為朱棣這個狠人的腦殘粉,朱由檢和那些堂兄弟還是很不一樣的,所以他對於自己能不能擔起拯救帝國的重任很有信心,這從他對付掌控了大權的魏忠賢就可以看出來了。
其實他的哥哥臨死前是告訴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翻譯起來就是:“老弟啊,哥哥我要去見老爹了,問問他為什麼那麼短命,還沒有把帝國整理好就莫名其妙的把江山給我了,要不是魏忠賢為我把這皇位守緊了,你兒子估計早把江山丟了。老弟啊,這個魏忠賢可是大忠臣,我們老朱家的江山要靠他才能守得住,你年紀還小,千萬要學哥哥的,多聽老魏的話,別聽那些文官們瞎逼逼,不然早晚要出事。”
人家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個朱由校不愧是“科研”分子,這個預言還是挺準的,這不,現在不聽哥哥的話,上了東林黨的當,把老朱家最忠心的看門狗煮了,現在他朱由檢後悔啊。
“又是彈劾,又是彈劾,今天彈劾這個,明天彈劾那個,這大明的天下難道都是奸臣,隻有他東林黨人才是忠臣?還有,這麼多催餉,催糧的奏折,難道不知道戶部已經快把乾清宮的地板磕破了嗎?”
有誌青年朱由檢的確是生氣了,當初這些東林黨人慫恿自己宰了看門狗,說的那是多好聽,好像魏黨一除,這帝國就會太平盛世,什麼民亂,什麼邊患,隻要咱們這些孔孟子弟掌權,那小朱你就可以當個無憂無慮的一代聖君了。可是現在魏黨是除了,東林也掌權了,然並卵,一切比起老哥在位時更加的糟糕。
“保寧府民變,這都是第幾封奏折了,怎麼還沒有平息,還是要錢,大伴,你說說,這亂民到底有多厲害啊。朕看不是亂民厲害,而是養寇自重吧。”
批了幾本奏折,崇禎捏了捏有些疲憊的眉頭,讓太監王承恩把油燈挑亮一點,為了節省,崇禎批複奏折時都是盡量把油燈放在身前,這樣可以調到最小。
不過這時候估計是太疲倦了,看著奏折有點眼花,可是當王承恩挑亮了之後,奏折是看清了,但是上麵的內容卻讓崇禎更來氣了,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封奏報保寧府民變的事情,看著奏折上還是要錢要糧,小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崇禎哪裏還忍得住,連誅心的話都當著王承恩的麵罵了出來。
“皇上息怒,這些軍機大事奴才可不敢評判,不過皇上,這已經快寅時了,您也該就寢了。”
作為從信王府跟上來的太監,王承恩可知道這個皇帝最討厭的就是後宮幹政,那魏忠賢可是前車之鑒,不要說他王承恩本來就沒有那心思,就算有,這時候也沒有傻到去接崇禎的話頭。
“好吧,大伴,朕知道你的心思,你起來吧,今天就批複到這裏了,你安排一下,朕今晚就在這……算了,你安排一下,朕要去鳳兒哪裏。”
看著禦案上還堆積如山的奏折,本來崇禎就像往日一般,想在這乾清宮將就一晚,可是心情不好的他,想了想還是覺得應該去找周皇後聊聊,畢竟這個女人才是他最最知心的,也是他最信得過的人。
“著禮部侍郎周卿早朝後麵奏。”
不過再走之前,崇禎還是在那封奏報保寧府民變的奏折上批下了指示,讓禮部侍郎周延儒明天來和他商量這件事情。
說起這個周延儒,其實知道曆史的人都知道,這是崇禎朝的名人了,可是個兩度入主中樞的大能。不過這時候他隻是禮部一個新晉的侍郎,如果不是崇禎對他期望很大,也不會在這時候想起他這個“小人物”來。
說起小人物,這時候還是小人物的周延儒,怎麼也想不到,這次朝見之後,自己的命運竟然會和另外一個來自後世的小人物關聯到了一起。更不會想到因為那個小人物,自己的命運將會起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此刻兩個“小人物”還在按著自己各自命運的軌跡前行。
現在不提崇禎皇帝為保寧府民變的事情大發雷霆,帶著疲憊和煩躁的心情去找自己心愛的皇後訴說。此刻寶林府轄下的瓦窯鋪,已經觸膝長談了大半夜的莊凱和周冬鬆也開始睡眼朦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