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張府的來曆(1 / 3)

說到這張府的來曆,在王承恩的敘述之下,莊凱總算知道了為什麼這張府有這麼大的能耐?.

遠的不說,其實張家人本就是天津附近的望族,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隨著朝廷對漕運的重視,這張家近水樓台先得月,家族的勢力更是水漲船高。

不過那時候的張家,雖然族人遍布軍,政,商,但是在朝廷之中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

但是到了嘉靖年間,張家出了一個名人,這個人雖然沒有位極人臣,但卻為張家與皇室之間搭上了一條紐帶。

這個人叫張愚,字若齋。

壬辰科殿試二甲第四十六名進士。

隻是二甲的一名進士,這說起來並不是很厲害。

不過這張若齋厲害的地方不是科舉,他的真正本事是在戰場。

嘉靖二十九年庚戍之變,蒙古貴族率軍進圍京師,這時候文武雙全的張若齋表現的機會來了。

此時巡撫延綏的張若齋,率領一支精銳部隊直撲北京,不僅擊退了蒙古的軍隊,甚至親自斬首了一支蒙古軍隊的首領。

雖然這隻是一個小部落的頭領,但在當時卻是鶴立雞群,深受嘉靖皇帝的歡心。

雖然嘉靖皇帝依舊讓他巡撫延綏,不過卻將他升任為右副都禦史,並且進入了皇帝的視線。

其人賦性剛直,蒞政明敏,巡撫延綏的時候,不管是不管是對政務還是軍務,都是嚴己律人,所以在他巡撫延綏的期間,整個邊境都是一片的安寧。

加上之前的功勞,嘉靖皇帝甚至將一塊蟒玉賜給他作為賞賜,最後更是因為張若齋勞累過度死在任上,嘉靖皇帝感念他的功勞,親自下了祭文,並讓其長子繼承他的俸祿。

張家自張若齋之後就沒有人再進入大明的官場,倒不是說張家厭惡的官場,而是深刻的明白急流勇退的道理。

雖然表麵上張家非常的低調,但是有了張若齋搭上了這條線,從此張家和皇室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更甚之,或明或暗的成了皇室在民間的商業代言人。

這樣一來,就使得張家雖然隱於廟堂之外,卻是成了嘉靖皇帝之後,幾乎所有皇帝最信任的一個家族。

“原來如此,難怪張家在天津有這樣的實力。”

既然這張府有這樣的背景,那現在崇禎皇帝直接拍板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副手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說張先生沒有必要多加擔心,皇家艦隊的事情,張家必然全力以赴,不過說到艦隊,咱倒是有一事要問一下張先生。”

說完張家的事情,王承恩話鋒一轉,有些嚴肅的開口問起了莊凱。

“王公公,您請說!”

“是這樣的,在你回來之前,徐大人和張家主已經將那新式艦船和新式火炮的事情與咱家說過了,新式艦船的事情咱家都不多過問了,但是那火炮……”

王承恩說到這裏,先看了一眼莊凱,發現他神色如常之後,這才繼續問道:

“張先生也別怪咱家多嘴了,這火炮的威力如此犀利,對朝廷本是好事……不過張先生最好先將這門技藝呈給朝廷,雖然陛下非常信任張先生,可是那些言官……張先生你也是知道的。”

雖然王承恩沒有說得很明白,不過莊凱怎麼會聽不懂他的意思呢?

“多謝王公公的提醒,張凱的確有些孟浪了,不過這火炮雖然犀利,但要求的鋼材卻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夠製造,所以現在的這些鋼材除了艦隊所需之外,剩餘的必將全部送到陛下手中,如何安排全由陛下做主……”

對於王承恩的擔心,莊凱先給出了一個保證,這才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