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現在作為大明正統的統治者,一旦權力得到穩固,那所能發揮出來的作用絕對不是一般人多能比的。
張凱之所以決定扶持崇禎作為後台,並不是說崇禎有多麼的合適,而是他真的沒有那個時間再去換一個更合適的。
如果他穿越回來的時間不管是往後還是往前一段時間,或許張凱的這個決定會有所改變。
可是他穿越過來的時代剛好就是崇禎元年。
這個節點之上的大明政權其實還不是最糟糕的時候。
那些農民起義還不是高發的時期,那些在主時空曆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這時候根本還不成氣候。
如果張凱想扶持這些家夥,那等待的時間和花費的精力還不知自己登高一呼,自己當這個皇帝去。
再者因為朱徽娖的緣故,張凱能不作出傷害自己愛人的事情,當然不願意去做。
加上這個時期的崇禎皇帝不管是心性還是執念都沒有幾年之後那樣頑固,還是屬於可以改變的節點。
綜合這些原因,這才讓張凱當初選擇扶持崇禎而非走上重開天地的道路。
事實也證實了他當初的選擇沒有錯。
現在的崇禎不但受到了他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合適做他的後台了,更重要的是,崇禎這小子還十分的明智,並沒有對他的計劃作出什麼羈絆,反而很自覺的配合,這也讓張凱更加的慶幸當初的選擇。
“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既然你相信我,那我當然會給你一片屬於你的天地。”
這是當初崇禎作出選擇之後,張凱在心中給他的許願,現在崇禎很多事情都做到了,那接下來就要看張凱的了。
在主時空,很多觀點都認為大明末期就是華夏的一個大的轉折點,這一點張凱一直是認同的。
不過造成這種負麵的轉折,並不是隻因為那個時空的崇禎無能。
那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素和積累造成的。
比如說禁海的國策,當時的大明統治者也好,甚至後來的滿清統治者也罷,其實都不是看不到海洋對國家的重要,甚至那些被後人罵得狗血淋頭的儒家,其實也不是真的迂腐到一無所知。
之所以會造成那樣的曆史軌跡,完全是許多原因造成的。
普通人,哪怕是後世看問題都是非常的片麵,總是看到結果而去聯想開始。
可是不管是什麼時代,作為統治者看問題卻是更加的全麵,雖然這種全麵可能會讓統治者縛手縛腳,可是為了自己的統治,很多事情不得不就要做出妥協。
而在大明當時的情況下,內憂外患,如果不團結那些因為禁海而獲得大量既得利益的豪紳,大明的統治估計會更早的轟然倒塌,至少崇禎皇帝能不能坐穩寶座還是個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初登大寶的崇禎還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們都隻能對禁海進行妥協。
而等到後來發現其實這種妥協隻不過是飲鴆止渴而,卻已經來不及了,大明就像一座已經被各種蟲子蛀掉根基的大廈,在孕量到一定程度後,轟然倒塌,崇禎也成了這一切罪責的替罪羊,被人千古指責。
至於後來滿清的事情,其實也差不多,隻不過是表麵上的原因不一樣而已,內在還是一樣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由於張凱的出現,大明不管是朝堂還是民間,那些影響改革的因素都在張凱一係列的措施下被暫時壓了下來,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勞永逸改天換地的地步,但是基礎已經打下來了,剩下來的就是看張凱,能不能給這個出現新契機的大明打上多有效的強心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