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暮春尋隱論生死(2 / 2)

小童子在推脫了幾下後,便收下了,一溜煙跑了進去。過了片刻,一個麵白青須青年緩緩而出,走道門口,見來了一大票人,嚇得趕緊又把門給關上了。

隨後茅舍內傳來了一陣又一陣的慘叫聲…

可憐的小童下場究竟如何,崇禎不得而知,但這茅舍的門卻怎麼踹也不願打開了。就這樣無功而返,不僅崇禎皇帝覺得很心塞,所有的人都覺得很鬱悶。

“要不,咋們把門砸開,直接把人給綁了得了!”一個邊察喋喋不休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如此不給麵子,張子彈臉上也沒有了光。

無功而返,崇禎並未覺得失去了帝王的威嚴,反而加堅定了他愛惜人才,尋才的決心。第一次去尋隱碰壁,並未將次當一回事。

既來之,則安之。

好不容易出來一趟,這些急匆匆的就回去,這不是崇禎的作風。

這北方暮春之景,雖說沒有南方那麼的有特色,但卻也有其獨特的韻味。四處走走,看看,倒也能安慰安慰有些孤寂的心靈。

一年之計在於春。

崇禎三年的春天,和往年的春天並沒有什麼區別。

一切如故,一切如舊。

但此刻,卻多了一個對帝國的掛念者。

也不知從何時起,崇禎真正覺得帝國的每一位子民,帝國的一草一木全部融入到了他的感情中去了,且再也無法被割舍。所謂國家,國家,普通百姓隻有家,而崇禎沒有家,隻有國。

一個人的痛苦往往被人看到的隻是很表象的一麵,他的喜怒哀樂其實代表不了太多東西。

因為人往往是大悲大喜的,正因為大悲大喜,所以才思緒不定。以至於難成大事,因為帝王與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於,每一個決定都是影響很大的。

人在一個環境中呆的久了,不是麻木就是妥協,當然還可以選擇奮勇直前。但是可能會麵臨的代價卻是很難估量的,亦或者可能粉身碎骨。

一個孤獨的人,不一定會失敗,一個孤傲的人將注定不可能成功。

暮春時節,多麼好的一個時候。

暮春時節,王羲之在蘭亭與眾多大咖在一起寫下來了氣勢宏偉的“蘭亭序”。

公元352年,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名流及親朋共四十一人聚會於蘭亭,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

後來王羲之彙集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並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傳說當時王羲之是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複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蘭亭集序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後之覽者”,轉眼間已數百滄桑。

走過一段路,再一次回望過去,幾多感慨,幾多無奈,又幾多滄桑…

帝國進入崇禎三年的暮春,是興盛還是衰亡?

遼東!陝北!還有滿目瘡痍的大好河山,何去又何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