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議邊事雍正保疆土 遇伯樂福彭受青睞(3)(1 / 2)

官學學堂。下午。

教習坐下後,一麵翻書一麵掃視著學童。

教習左手按著書,右手捋了捋胡子。“永澤。”

永澤趕緊站起來,目不轉睛地看著教習。

“‘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所言何意?”

“仁也。”永澤隨即接著說:“回稟先生,此段話所說的意思是仁。”

教習:“福靖。”

福靖趕緊站起來。

教習:“‘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便便。’所言何意?”

“回稟先生,此段話所說的意思是無私。”福靖略微停了一下,“王道無私,以天下為公,下徇民情,所以說是無黨無偏。百姓上順天恩,以至上下交融,允執厥中,所以說是王道便便。”

教習微笑著點了點頭,下意識捋了捋胡子。“唐世勳。”

唐世勳趕緊站起來,對著曹霑伸了伸舌頭。

教習:“你把‘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前而衰”這段文章,譯成今意。”

唐世勳:“孔子過泰山附近的一個地方,有一位婦人跪在墓前哭得非常傷心。孔子在車子上扶著車前的橫木,頓生惻隱之心,令子路去尋問。子路問道:您哭得這樣傷心,是不是連著遇到了不幸的事?婦人說:是的。從前,我丈夫的父親死於老虎,我丈夫也死於老虎;現在,我兒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說:既然如此,你們為何不離開呢?婦人說:此處雖有虎而無苛政。孔子對弟子們說:小子們得記住,苛政猛於虎。”

教習一麵翻書一麵掃視著學童,“王思賢。”

王思賢趕緊站了起來。

教習:“‘孔子曰:某聞之,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段話,所言何意?”

“回稟先生,”王思賢仰著臉說:“孔子說,我聽過這樣的論說,無論是諸侯,或者是大夫,都不必擔心國內財富不多,而應擔心財富不均,不要擔心人少,而應擔心國內的安定。若是財富分配的均勻,就不會發生因貧困懸殊引起的紛爭,國家也就可以得到安定了。國既安定,則可大治,則可久安。不過,從文中看,這段話不像是孔子的話,而是他聽到的別人的論說。”

教習皺著眉頭捋了捋胡子,看著王思賢問:“孔子是哪個時代的人?”

王思賢:“春秋時代。”

教習:“春秋時代,離現在多少年?”

王思賢:“兩千多年。”

教習:“你怎麼知道這不是孔子的話?”

王思賢:“書上說的‘某聞之’,可以為證。”

教習笑了笑,“從書上看,好像是孔子引用了別人的話,而又附和了別人的話。其實不然,借用別人之話來加重自己想說的意思,是春秋戰國時期常用的方法,看似述而不作,實際是自我作古。”

曹霑的眼睛猛地一亮,情不自禁地在心裏感歎道:“明明是自己說的話,卻偏要說是別人說的,原來是聖人之意不在名,而在加重所言之份量也。”

“下麵,我開始講八股文的破題。八股,曆史悠久。唐朝以詩賦取士,學子應做應舉詩,就已經有了‘破題’、‘翎比’、‘頸比’、‘腹比’、‘後比’、‘結尾’等規矩。因此,古人應舉考試所作詩賦和經義,起首兩句或數句須說破題目之要義,稱為破題。後來,八股文也有了固定的程式,就是‘破題’、‘承題’、‘起講’、‘題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因此,起首兩句,必須破題。否則,即便是文章寫得再好,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教習從袖筒裏掏出布帕,捂著嘴輕輕咳了兩聲,接著把布帕放入袖筒,而後不緊不慢地接著說:

“譬如,‘吾十有五而誌於學’的題目,應當怎樣破題?有人是這樣破的題,說‘聖人有誌於學,幼而已然矣’。此人破的題,粗看好像還可以,仔細一看,就有毛病了。此處不該用‘幼’字,而應當明用‘十五’。因為,‘幼’字,是從小起,至十六以前皆可稱幼,若用‘幼’字。便扣不清題目了。另外,這章書是聖人自言學問功夫與年俱進的話,因此,在破題時,俱要把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明點出來,才見得了幾時有這麼個光景,到了幾時又有那麼個光景。”

教習站起來,掃視了學童們一眼:“你們聽明白了嗎?”

學童們參差不齊地答道:“聽明白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之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下麵,我以‘人不知而不慍’為題目,找位學童來破此題。”教習往前走了幾步,“曹霑,你破此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