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繼續說道:“匈奴入侵的消息是前麵傳來的,根據路程來算,應該最遲今夜就會到,那些匈奴騎兵每到一村都會屠村和休整。據逃回的百姓說這支匈奴騎兵有千人之多,應該是個千夫長帶他的狗牙來打秋風了。”
說完,把目光投向白江“小娃娃,看你似乎有些本事,說吧,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也都來問某家吧”同時對這個十幾歲的小娃娃高看了幾眼,畢竟一般人家的孩子在聽到匈奴來襲要麼是嚇哭出來,要麼就是嚇得止住哭聲。
白將在聽到高縣尉的回答後,有想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隨即問道:“高縣尉,本縣一千六百名戰士裏有多少是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士兵年齡情況如何?”這個問題確實是個要命的問題,這關係到這個縣軍隊的年齡結構,看似沒有什麼要緊的,然而十八歲到三十歲是士兵的重要年齡段,雖說越老越有經驗,然而你不至於讓個老爺爺拿著武器上去與匈奴騎兵對著幹吧?
高江在聽到這麼個“莫名其妙”的問題後,愣了一會兒,顯然不明白白江這個問題有什麼重要的,不過,好在他不是個酒囊飯袋,對這麼偏的問題答案也是知道的:“一千六百人裏有十八到三十歲的有五百人,三十到四十的的有三百人,四十到五十歲的人六百人,五十到六十歲的有百人,六十以上的和十八以下的百人,最大的六十八歲,最小的十六。”
白江顯然沒有料到十八歲以下的和六十歲以上的加起來竟然達到了百人之多。不僅脫口而出:“什麼?六十歲以上和十八歲以下的這麼多?”對於此,高縣尉也隻是無奈的搖了搖頭:“雖說我們這尚武,可是真正能讓家裏的男丁前來當兵的也不多。”
白江沉默了下來,當他說出來時就已經後悔了:雖說現在還不是亂世,但是以現亂世之象,賣官鬻爵自178年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至於現在當兵則更是走投無路之下才選擇的道路,這時士卒的待遇相當不好,隻是管飽兩餐而已,(宋以後尋常百姓才開始一天三餐)想到此處,隨即搖了搖頭,現在可不是悲天憫人的時候。
據高縣尉所說,那匈奴騎兵隨時回來,應早作打算。白江走到城牆邊緣,仔細研究了一下這個縣城的城牆構造,前世的他雖然是個三流的大學生,但這並不表示他不愛學習,相反的,白江前世的愛好除了睡覺之外,就是看書,各種各類的書都看,當然,也有頭疼的時候,就是英語書,無論他如何努力,總之一看到英語就要睡覺,久而久之,白江就對英語失去了興趣。不過,無論曆史地理,還是前世所謂的閑書,白江都是看的津津有味,甚至忘了睡覺。
白江發現,這個縣城是個典型的中國古鎮,有四四方方的城牆圍了起來,南北城牆長約三百米,東西城牆尚未前去,不過也差不多是三百米左右,高三米,裏麵是磚石,最外麵是大約五厘米厚的土,這種土在北方很常見,很結實。白江回頭對高縣尉說道:“縣尉大人,從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士兵中挑出二百個善射之人穿上輕甲,手持弓箭在北城牆待命,至於十八歲以下及六十歲以上的士兵分散到縣城各處,一來安慰城中百姓的情緒,二來萬一到緊急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