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洛陽之局(1 / 2)

不要說從小便被灌輸三綱五常思想的段煨、胡軫等人難以忍受,就連靈魂穿越重生的牛輔,都不禁對何氏兄弟這等難看吃相感到厭惡。

“也怪不得何氏兄妹最終會落得那樣的下場,就隻看他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便可知日後落得怎樣的下場,都是咎由自取。”

心中這般想著,對遠在洛陽的那些執掌天下的帝宗皇室,牛輔也不知該說什麼好了。

涼州、幽州、並州,國家三大邊疆的動亂還未能徹底消弭,皇宮中那些自以為高高在上者,便就開始為爭權奪利而兵刃相向。

哪怕是共處在一個屋簷下的家人親戚,也不能相容。

這樣自私短視,也怪不得四百年漢室江山,會被董卓這樣一個起於邊郡的武夫雖顛覆。

也因此,營帳中除去牛輔在內的一眾人再看向高坐在主坐的董卓時,對於董卓這種隔岸觀火渾水摸魚的行徑,也不由平添了數分信心。

“試想,如何氏兄妹這等無視綱常倫理的小人,尤能為國母大將軍。他們這些起於行伍,數年來甲不離身兵不離手的邊軍將領,為何就不能取而代之!?”

這種“大逆不道”的想法一出現,自然也就如種子般深深根植在他們的內心。使他們對曾看上去好似高不可攀的皇權,越發沒有敬畏。

而這一切,高坐在主位的董卓自然也都看進了眼中。

當發現一切都在按照他所計劃的方向發展,他的嘴角便不由揚起了一抹笑意。

盡可能的揭露洛陽皇宮中掌權者的醜惡嘴臉,使的下屬對皇權不再有敬畏之心,正是如今的董卓所需要的。

隻有如此,他放才能將屍位素餐的蠢貨拉下去,並將他們取而代之。

這是董卓心中的最終目標,也是董卓如今的畢生追求。

卻是在黃巾起義爆發時,身為河東太守的他因指揮北軍五校的老爺兵作戰不利,致使朝廷將他這個毫無背景的邊郡武夫一擼到底時。這個曾為大漢王朝南征北戰拋顱灑血的西涼漢子,便對隻將他董卓視為棋子的漢室江山再無半點忠誠可言。

畢竟,因黃巾起義事發突然的緣故,不獨董卓,當時的右中郎將朱儁及汝南太守趙謙都吃了敗仗。

可結果呢,朝廷對右中郎將朱儁的懲罰隻是戴罪立功,而對出身世家高門的汝南太守趙謙更是連責罰都未責罰,反而還在不久前將這個損兵折將丟城失土的郡守提拔為了九卿之一的光祿勳。

如此區別對待不講公平的行徑,自然深深刺痛了董卓。因比起這兩人來,董卓的失敗還要情有可原。

原本率領北軍五校作戰的將領乃是劉備之師,北中郎將盧植。後來因為盧植不肯向宦官行賄,方才在戰事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被撤下,換上了當時任河東太守的董卓。

而被臨陣換將的董卓才剛帶著隨從從河東抵達冀州,連自己手底下有多少兵馬還沒摸清呢,張角便趁機發動了反擊。

結果就是和西涼羌人打了半輩子硬仗的董卓,就這樣稀裏糊塗的敗給了那群連紮營都不會的黃巾軍。

然後就被宦官當成了背鍋俠,半生拚殺得來的功勳一夕之間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