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郡,楊縣城。
此城雖處太行餘脈的霍大山腳下,境內算得上是群山環繞,可此城卻同樣也是座曆史悠久的古城。
先秦時,便有楊氏大夫在此立國,故“楊縣”之名也就流傳至今。
不過此城雖為楊氏之人所建,但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下,除楊姓之人外,亦不乏外姓之人在此定居。並一步步壯大發展,逐漸成了縣中大族。
譬如南柏鄉的徐氏。因鄉中有族人上千,青壯數百,便是此間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以至白波軍攻克楊縣城時,身為白波大首領的郭太都不免向居於縣外結寨自保的徐氏一族伸出了橄欖枝。
使的結寨自保的徐氏一族在獻出了近半糧草後,有驚無險的度過了危難。
但真也是風水輪流轉。卻就在幾日之前,居於此地上百載的徐氏一族尚不免在白波軍的淫威下瑟瑟發抖。然到了如今,曾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白波大首領郭太就淪為了喪家犬。
白波穀一戰,帳下近十萬兵馬被官兵殺的近乎全軍覆沒不說。如今時候,勢如破竹的官兵更是迎著風雪,一路將兵鋒推進到了這楊縣境內。
這等大起大落目不暇接的變化,也著是是把南柏鄉中結寨自保的徐氏一族狠狠的震撼到了。
見朝廷大軍如今已是兵臨楊縣,而自家子弟也在陰差陽錯下得了那位朝廷君候的賞識。年輕時曾遊覽洛陽,勉強算有幾分見識的徐氏族長徐適,終就下定了決心。
“如今看來,白波賊已是難逃敗亡。而朝廷官兵即將就要路過咱們南柏鄉,倒也正給了咱們一個撥亂反正的機會。
恰公明又得了那左將軍的賞識,被任命成了親兵假軍候。如今若能得到族中鼎力相助,官職上或可再升一升。”
如今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時代。
因而,不管是軍中還是朝中,任人唯親本就是常態。
徐晃若是能發跡,對徐氏一族而言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明白這個道理,徐氏一族中這些個老一輩對於族長提出的“趁勢出兵,撥亂反正”之計,自就無有反對之理。
正因此,便就在牛輔統帥帳下大軍來到楊縣境內的當天傍晚。數百名手持兵刃的徐氏族人,也就在族長徐適的率領下主動離開了塢堡,前往了正安營紮寨的朝廷大軍處。
……
“將軍,又有義民來投。領頭的那人說是南柏鄉徐氏一族,正是徐假軍候的族人。”
大軍雲集之處,立在雪地中的牛輔正督促帳下兵丁安營紮寨,卻忽的便從一員兵丁的口中得知了此事。
“哈哈,善。”牛輔聞言不免笑著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須,“何謂‘順天意合民心’,這便是順天意合民心。
我軍這一路行來,前後自發來投的義民相加,當也有上千人了。坐擁這等大勢,此番攻打楊縣便無有不勝之理。”
因下雪的緣故,軍隊到底未能按計劃般抵達楊縣城外。可一路行來不乏有義民來投之事,還是讓牛輔喜笑顏開。
雖說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這些並未上過戰陣的義民不見得能幫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