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深圳速度(2 / 2)

………………

在和牛頓、郭彩潔商量一番。

李信決定,送她前往1981年的SZ。

1981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年,SZ則是這股時代洪流中的弄潮兒。

提及SZ,當時無法避諱,世界第八大奇跡般的“SZ速度”。

………………

“SZ速度”這個稱號起源於80年代的中國第一高樓——SZ國貿大廈。

麵對中國從未有過的高層建築,負責施工的中建三局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記錄,讓整個世界驚歎。

該事件被SZ宣傳為先進典型,也是改革開放的製度優勢有力證明。

現在,在1470年,尼日爾河要塞和桑海帝國皇帝談論,尼日爾河上遊土地大規模兼並合同的牛頓,曾經對於天朝建築史很感性,花了三周時間進行過研究。

對於濃墨重彩的“SZ速度”,他還寫過一篇專題小節。

………………

SZ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唯一享受過“直接畫圈”待遇的特區。

再加上對麵就是高樓林立的香港,SZ特區剛剛建立,就急需打造一項“看得見”的成果,完成“國際接軌”。

所以,1981年特區政府第一次換屆後,新任領導班子立刻開始醞釀一座超高層商業辦公建築。

當時SZ最高建築物是隻有20層的國際商業大廈。領導在全國眾籌資金後,初步定了一個38層的小目標,目的是比內地最高建築南京金陵飯店高一層。

但38層建築放在內地是第一,和對麵的香港比就不算突出。

於是,主要負責的領導以“解放思想”作為指導原則,在市委辦公會上定了技術數據——做地下3層,地上50層,頂部停機坪的“國際範”超高層大廈。

中南設計院總建築師袁培煌為此拿出了一個總建築麵積10萬平方米的方案。

………………

既然要修中國第一高樓,就必然要在無遮無擋的空間內,向全市乃至全國直播施工過程。

為了保證做出樣板,SZ市政府特別采取招投標製度,要求7家省級以上建築企業競爭。

中標的中建三局本來不是為國貿大廈來SZ的,當時中建三局已經拿到了港資金城大廈住宅項目。

市政府為其開出了苛刻條件:要投國貿大廈的標,就必須放棄金城大廈。

事實證明,中建三局的領導對領導的需求理解的非常深刻,果斷選擇了這個超級樣板工程,而且拿出了工期短、視覺效果好的現代化方案,拿下了國貿大廈的施工合同。

…………………

SZ國貿大廈最初的施工方案,是用翻模法建造。

翻模法是以混凝土結構為支撐主體,層層澆築,每澆築一層,待幹硬後再搭建新一層模板進行澆,層層遞進的傳統建造方法。

當時香港與SZ建築行業都有用翻模法,但基本結構體量也遠小於國貿大廈。

中建三局決定用翻模法施工,能縮短工期,節省用鋼量,是個快、好、省的法子。

雖然,中標的工程師從未在高層建築上實踐過這個方案……

如果您覺得《曆史投資人》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2/12265/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