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盛把地上的蟲子用鋤頭鏟起來,丟進水塘中給魚吃了,不能浪費,然後他才收起綠毛蛇頭龜,先回家去了,他還有事要做呢。
回到家,秦遲侯的車還沒回來,顯然還在外麵大采購,蕭山盛也懶得理會,他從龍角空間中取出從山上就放進來的茶葉,準備把茶葉給做好。
當地村民喝的都是綠茶,也就是未經發酵的茶葉。
綠茶的製法有不少,蕭山盛村裏的製法一般要經過殺青,揉青,炒青幾個步驟。
先把采來的茶葉,放在大竹匾中,把一些雜質給先挑出去,再把一些成為葉子茶葉,還有一些茶梗挑掉。
接著便可以進行殺青了,殺青之後再進行揉青,最後是炒青。
蕭山盛把茶葉挑選好後,便把廚房裏土灶的大鐵鍋洗刷幹淨,然後開始把土灶裏的火燒著,正式開始給茶葉殺青。
殺青是通過高溫加熱,抑製茶葉的氧化過程,並把一部分水份給蒸發掉。
而殺青的高溫處理,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使茶葉變的柔軟,便於進行第二道工序的揉青處理。
揉青是把殺青過後的茶葉放在竹匾上揉搓,這個過程不僅可以使茶葉更加柔軟,而且更便於泡茶時泡出茶葉中的精華來。
同時揉青的過程,可以使得炒製出來的茶葉不會有股臭青味,使得泡出來的茶水更香更醇。
揉青是一個技術活,揉搓得好,茶葉製成後味道會更好。
而最後一步的炒青工序,便是把茶葉炒至幹燥。
這也是一道很考驗功力的工序,炒得太生,便會水份太多,不耐保存。
炒得太熟,就會燒焦,泡出來的茶水有一股火燒味,很影響口感。
蕭山盛炒茶的技術是從小到大跟蕭父學的,小時候沒少在老屋腳下的茶林裏摘茶葉。
也經常看蕭父製茶,對殺青,揉青和炒青的流程都爛熟於心,隻是技術稍缺些火侯而已。
不過蕭山盛並沒有想讓蕭父來幫他做茶,他想自己嚐試,他已經不是小孩子,總不能事事依賴老爸。
而且老爸終究會老去,以後還是得靠自己,所以不如現在就自己多練練。
蕭山盛像模像樣地把茶葉殺好青,趁茶葉還熱氣騰騰,柔軟好搓,在竹匾上不停地揉啊搓啊,揉得差不多了,便倒進土灶上的大鐵鍋中炒。
炒青不能用鏟子,得直接用手把茶葉在燙手的鐵鍋上不停地攪動,手不能停,也不能碰到鐵鍋,不然能燙成鐵砂掌。
而且用手直接接觸茶葉,可以更準確地感知茶葉的幹燥程度,比用眼睛看要準備得多。
蕭山盛以前也炒過茶葉,不過沒一次能讓蕭父滿意的,不是沒炒到火侯,喝起來會臭青,便是炒得太過火,喝起來喝火燒味道,每次都被他浪費了不少茶葉。
不過這次蕭山盛感覺自己手上的感知度,比以前強了許多,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茶葉由濕變幹的每一點變化。
這應該也得歸功於喝了神水,體質改善後的變化,使得他身體的感知能力和觸覺敏感度,都大大提升。
當蕭山盛感覺茶葉的幹度差不多的時候,趕緊起鍋,放在了竹匾上,讓茶葉自然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