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四-五)(1 / 1)

時,北方契丹趁吾高祖兵調南漢,伺機逼近邊界,掠吾城池,高祖意欲發兵征討契丹。然,文官勸諫者數多,眾臣皆以吾國新立,兵將數少,不宜作亂。武官自薦者甚多,眾將皆願領兵,趁勢逼退北方蠻夷。於是,文官武官相互舌戰於朝堂之上,皆搬出各種典籍理論,高祖怒曰:朕新立之國,文武不諧,此衰敗之兆!眾臣皆跪地俯首認罪,高祖拂袖而去。

後宰相提議反間計,命一大將故作降於蠻夷,並附帶有邊城。邊城中留有漢家老弱之婦女,契丹人率真,誤以為吾將真降,乃率兵前來領城,高祖忍痛按計火燒邊城,令契丹人兩萬及吾漢家人數千,皆為灰燼。故此,契丹大驚,不敢作亂,乃有所收斂,兵退歸北方。

高祖之聲望漸聞與海內,原盛唐之各藩屬小國,皆派使前來拜謁,南唐亦派出使者,願認吾朝為中原正統朝廷,然其並未交出兵權,實乃口上功夫,高祖表麵亦下詔一道,封南唐國君為江南節度使,實則心中已另有對策。

通史(五)

恰逢太後大壽,文武百官慶賀,各方藩鎮節度使及領近國皆派人前來慶賀。宰相向高祖獻策,可趁南唐國主到訪之時,解其兵權,若其反抗便

以武力將其扣押。

太後壽辰,南唐為其藩鎮,自不能隨意派遣小官恭賀,江南節度使主便以世子攜禮前往洛陽覲見。高祖預先之計策失效,去不知何緣故,其子在洛陽

發生意外身亡,江南節度使氣極宣布脫離吾朝,恢複唐朝國號。

眾將憤慨皆願領兵征討,高祖準奏。三日後,南唐兵敗於揚州,其國主被俘。至此,吾朝已基本統一中原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