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州並不是大明朝的一個州府,而是一個地區。指的是大同以南到雁門關一片廣袤區域。
這一帶原本是不毛之地,在明朝太祖朱元璋移民實邊,又經過上百年休養之後,已經變成了一片肥沃的大糧倉,有三萬多百姓生活在那裏。
正因為如此,又直接暴露在韃靼人麵前,這塊大肥肉,韃靼小王子如何肯放過。
特別是今天的冬天看起來好像特別冷的樣子。韃靼人一進長城之後,就紮下營來,以應州為老營,派出小股部隊四下劫掠,大有在這裏過冬的架勢。
韃靼人禍害得實在太厲害,他們一進長城,應州大震,所有的百姓都拋下家園湧到大同來。
僅僅半月,就在城外積聚了兩萬多人,看架勢,還有增加的可能。
為了賑濟這些災民,整個大同府的人都動了起來。
關繼宗今年已經七十有二,前年吏部本打算讓他致仕退休回家養老。後來,他走了翰林院編纂,大名士蘇木的門子,又經吏部尚書,內閣輔臣楊一清的點頭,這才官升一級,成為大同這座軍事重鎮的知府。
升了官,又是如此大府的正印官,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官員,關繼宗已是非常滿意了。
不過,做了一年知府之後,卻遇到這件麻煩事。如果賑濟不利,激起民變,愧對君恩,他也隻有跳進十裏河死了幹淨。
不過,流民實在太多,幾日下來,整個大同府的府庫已經徹底空了。
再過得一日,就要斷糧。
難道眼睜睜看著這兩萬來人餓死不成?
關繼宗呆呆地看著河灘地上的百姓,一陣無力感湧上心頭。
這個時候,那個帶著流民過來安置的書辦走過來。
定睛看去,隻不過幾日,這個高齡的關知府好像又老了一截。頭發胡須依舊雪白,卻不像以前那樣閃出精神的亮光。枯槁、幹澀,如同一把亂麻。
因為北方吹襲,臉上的皺紋更深,更粗糙,有的地方甚至還皸裂了。
“府君,再不想轍,明日就要挨餓了。”他小心地提醒關繼宗。
“啊……斷糧了。”關繼宗好像剛被人從夢中喚醒一樣,訥訥道:“要不,再向大同鎮借些,對付一陣子,他們手頭應該還有些軍糧。”
書辦苦笑:“借應該是還能借一點的,卻不會太多。畢竟,朝廷每年撥給大同鎮的軍費有限。”
大同位於明帝國邊防第一線,城中有一軍一政兩套班子。政府機構自然是關繼宗的大同府,軍則是九邊之一的大同鎮。
書辦:“而且,看韃靼人的模樣今年冬天是不打算走了。朝廷必然要對韃靼人用兵,到時候,大同鎮自己的軍糧怕是都不夠人吃馬嚼,又如何肯拿出太多。”
“是啊,那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