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像又曬黑啦,發型也有點不同。咦?從來沒見你穿過這件衣服哎!”不過半年光景沒見,餘喬望著眼前的人,卻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為了見你,專門去理了發,買了新衣服,結果一見麵也不誇誇我,就嫌棄我黑。你知不知道,我這樣的膚色在這裏可是很受歡迎的!”他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她不屑地說。
“No,No,No,在這裏,偏黑被視為最健康、性感的膚色,很多外國人都特意去海邊把自己曬成古銅色。當一個古銅色皮膚的男人在海邊露出六塊腹肌,就會受到眾多美女的注目。大概全世界都流行炫富,就這裏流行的是‘炫腹’,畢竟有錢、有閑才能經常健身,經常去海邊度假。”
餘喬聽完恍然大悟:“我懂了,總之自己得不到的就覺得是最好的。中國人皮膚偏黃,就想要偏白,歐洲人皮膚偏白,就想要偏黑。”
“咱們別討論白與黑了,飛了這一路,累了吧?你是先去酒店休息還是先吃飯?”
“還好還好,做‘空中飛人’的時間是挺長的,但沒有想象中那麼累。這樣,我們先把行李放到酒店,然後再做下一步的安排。”
“你說了算,我聽你的。”
“這麼乖,給你說點好聽的。我發現,意大利雖然盛產帥哥,但還是覺得你最帥!”
“機場又不隻是本土帥哥,明天帶你去羅馬街頭看正宗的意大利帥哥。”
“才不要,看你就夠了。”餘喬挽上趙雲開的臂彎,甜甜地說。
到底是相識多年的戀人,兩個人才聊了幾分鍾的時間,重逢時的那點陌生感瞬間就消失無蹤了。
一進酒店的房間,行李放下的那一刻,他就迫不及待地擁抱住了她。
“窗簾還沒拉呢!”她對將下巴抵在她肩頭的某人說。
“有什麼關係,我抱的是我老婆,天經地義。”某人的理由很充分。
接著,某人不管不顧地將她的兩隻手按在門上,低頭吻住她。
閱小說無數的餘喬腦海中頓時出現“壁咚”這個詞,不過他不是將她按在牆上,而是按在門上,所以,這應該叫“門咚”吧?
親吻的時刻,仿佛時間都靜止了,整個世界都與他們無關。
當這個溫存的吻結束後,他把她的手放到自己的胸口,說:“聽到我的心跳的聲音了嗎?每跳一下都是在說‘我愛你’。”
剛才是熱吻,現在又是情話,餘喬覺得自己簡直是在被糖衣炮彈轟炸。她平複了一下被他攪亂的心湖,問他:“你是練過的嗎?怎麼情話張口就來?”
“和你一起練的啊。”他說。
“以前我怎麼沒發現你這麼會說情話?”
“想對你說很多很多情話,所以儲存了很多。”
太久沒見麵,他有許多想對她說的話,大概這就是厚積薄發吧。
餘喬聽著覺得莫名感動。接下來的幾天,她也有很多很多話想要和他說。
本來坐長途飛機,已經夠暈的了,結果被他一親,餘喬更暈了。
她倒在床上,閉上眼睛:“總算可以躺一會兒了,在飛機上坐著睡真不舒服。”
他躺到她的身邊:“辛苦了,老婆。”
“還好馬上就不用辛苦了。”餘喬笑著歎了口氣。
“對,接下來這幾天,辛苦的事都交給我做。”他說。
“我不是說的這個,我的意思是,明年你不是就在國外待滿三年了嗎?到時候你回國工作,我們就不用兩地分居,也不用旅途奔波了。”時間的腳步走得飛快,轉眼間,餘喬的異地戀日曆已經翻了七百多頁。
趙雲開的眉頭不易察覺地皺了皺,他側過身擁住她說:“我也希望我們能早點在一起生活,我不用對著手機說‘早安’‘晚安’,而是你在我身邊,我親口對你說。”
“怎麼辦?我都習慣看手機裏的你了,還是覺得在手機屏幕裏的你好像更帥一點。”餘喬說。
“那你現在多看我幾遍,慢慢就習慣了。”趙雲開翻身上來,撐在她的身體上方。
“大白天的,你這樣看我,我更不習慣。”他這麼虎視眈眈地看著她,讓她有些不自在。
他笑了笑,離開她的身體:“那我晚上這樣看你。”
“……”剛見麵就這麼深情肉麻,真的好嗎?
此時,她的肚子適時地唱起了“空城計”,她趕緊轉移話題:“我們去吃飯吧,我餓了。”
“也好,你先吃飽,晚上才有力氣吃我。”
“……”到底是誰想吃誰啊?剛才虎視眈眈看著她的人明明是他。
“起來吧,我先帶你去吃飯,想吃中餐還是意大利餐?”
“第一次來意大利當然要吃當地的特色菜。”
“好嘞!帶你去吃這裏有名的意式T骨牛排餐。”
“聽你一說,我的胃已經蠢蠢欲動了。”餘喬起身下床。
“同事帶我吃過一次,超好吃。七成熟的牛排,口感剛剛好。”趙雲開回味道。
“女同事?”餘喬隨口一問。
“男同事。我們單位就兩個女同事,還都是已婚人士,你放心好啦!要是不放心,你也可以過來待著。”
“我對你很放心。因為,就你這樣的,在意大利還真算不上帥哥,這裏的雕像都比你帥。”餘喬一本正經地說。
“……”趙雲開就這樣敗給了雕像,但也無可辯駁,誰敢說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不帥?
酒足飯飽思什麼?思念你——這是在國內,餘喬的狀態。
酒足飯飽思什麼?思睡——這是剛到意大利,餘喬的狀態。
畢竟坐了十多個小時的飛機,也要倒時差,吃完飯,餘喬選擇今天哪裏都不去,就回酒店補眠。
趙雲開雖然在這邊有住處,但那是和男同事合住的,哪有和老婆同住舒服?何況,這樣他也能把她照顧周到。於是他提前和男同事打好招呼:“我老婆來了,最近一段時間都不回來住,別把我當失蹤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