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第八十六章(1 / 3)

演出七點開始,六點的時候,劇場門口就已經排大隊了。小兩千人斷斷續續來到劇場,頗有些陣仗。

詠評社的演出不事先公布節目演員,小劇場時就是這樣,是為了叫觀眾對演員一視同仁。你是來聽相聲的,不是來幹什麼別的的。後來謝霜辰漸漸名氣大了,會專門為了回饋觀眾提前放節目單,但是效果不好,適得其反,也就作罷。

且得說這場演出備受關注,門口還有幾家媒體,舉著攝像機話筒采訪觀眾。他們大多是為了謝歡而來,影後上劇場說相聲去,簡直是開天辟地頭一遭。大家仿佛約定俗成這是一個俗不可耐的舞台,謝歡這種級別的出現在這裏,未免有些不太符合身份。

再者,她是個女人。女人在這個舞台上有著先天的弱勢,抄便宜逗樂不好聽,所以當初謝方弼不願意叫她學這個,父女二人結下了梁子。楊霜林說他跟謝霜辰之間是師兄弟的事兒,謝歡一個外人不要插手,也是由此而來。

後台裏,大家在做最後的準備,其實就是換了衣裳聊閑篇。台上的背景仍舊是一片綠色,跟之前用過的荷葉略有相似,隻是在水中加了幾尾錦鯉,取“連年有餘”之意,大過年的,也圖個吉利。

謝霜辰不喜歡用大紅大紫的顏色,每次開專場都是墨分五色染點綠的各種的……葉子,什麼荷葉啊竹葉啊芭蕉葉啊。

他說是因為清新雅致,史湘澄覺得純粹就是因為“葉”。

“二小姐呢!”史湘澄滿後台叫人,鳳飛霏不知從哪兒蹦了出來。史湘澄說:“別鑽了!你一會兒上去開場去啊。”

“好啊。”鳳飛霏說道。

史湘澄仔細打量他一番,“嘖嘖”說道:“哎呀,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滿詠評社後台都沒人做身兒新大褂,你倒是行了,年年穿新的。這花裏胡哨的,哎呀!”她提高音量,“真是叫人酸澀啊!”

鳳飛霏來詠評社的專場當報幕主持人是國際慣例了,他不說相聲,但是大褂穿得比誰都好看。白緞兒繡得金龍雲紋,富貴霸氣,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今日的主角兒。

謝霜辰肯定沒錢給他置辦這些,但凡鳳飛霏登台,衣服都是姚笙給準備的。今日他也來了,跟風飛鸞在下麵坐著呢。

“酸澀個屁!怎麼不繡個鳳?”謝霜辰說,“再說了我怎麼沒新衣裳?”他把腳往外一伸,“新納的千層底兒!”

“這才幾個錢?你滾吧!”史湘澄懶得理謝霜辰。她招呼大家在周圍彙合,一會兒開場了都得先上去亮相,再留頭一個節目的演員演出。

“陳哥呢?”史湘澄問道。

“剛剛好像上廁所去了。”楊啟瑞說。

“都快開場了跑廁所去了?”史湘澄嘀咕,“幹嘛啊,這是緊張了?”

楊啟瑞笑道:“沒準兒還真是!他說他媳婦兒今天帶著孩子來現場了。”

“什麼?!”謝霜辰“蹭”一下就站起來了,“怎麼不提前招呼一聲兒?哎呀這嫂子孩子來,咱這兒什麼都沒準備呢!陳哥怎麼這樣?關鍵時候掉鏈子?”

猶記得當初楊啟瑞帶媳婦兒來詠評社時,謝霜辰就好一頓耍,就想給楊啟瑞掙點麵子,那時候還是小劇場呢,如今換成了大劇院,還是一年到頭最重要的一場演出,突然聽說陳序媳婦兒帶著孩子來了,那不得更慌?

“你甭一驚一乍的了。”葉菱說,“人家不願意說,估計就是怕你小題大做。”

說話工夫間陳序回來了,所有人的目光都彙聚在他身上,他愣了愣,問道:“怎麼了?”

“家裏人來了?”謝霜辰問。

“啊……”陳序有點尷尬。

“怎麼不早說啊!”謝霜辰又來了。

“嗨,我尋思著也沒什麼好說的。”陳序說,“我媳婦兒成天跟我打架,覺得我肯定是背著她在外麵幹什麼呢。這些年我也聽煩了,說在詠評社說相聲。她還不信,因為我原來從來沒有過這方麵愛好的顯露——她聽說過詠評社,覺得我是編瞎話騙她。我就找了票叫她來,來之後她願意怎麼想,就隨便吧……”說罷,他歎了歎氣。

陳序的家庭生活跟楊啟瑞完全不同,楊啟瑞夫妻二人生活優渥,家裏也沒有孩子,所以楊啟瑞能辭職來專職說相聲。陳序就算再怎麼羨慕,也始終不敢踏出那一步。別說房貸車貸,單就一個孩子,足夠叫他下半輩子勒緊褲腰帶活著了。他逐步踏入中年,看上去也不似最初來詠評社時那般精神奕奕。

這些年沒少跟媳婦兒為瑣事拌嘴,兒子也逐年長大,眼瞅著都快上小學了,生活足以滄桑。

陳序有幾分破罐子破摔的意思,跟媳婦兒攤牌,完事兒之後怎樣,他沒想過。

“得了得了,看來這次演出還真是任務艱巨。”謝霜辰拍了拍手,“上台去吧!”

一共七八個節目,頭一個是李珂與邱銘,倆人講的是傳統相聲《賣吊票》。一開始倆人準備節目的時候沒想著中間能出這麼多波瀾,後來陸陸續續有了退票風波,倆人還尋思著說《賣吊票》會不會現場人少說著尷尬。

還好算是好事多磨,劇場裏小兩千人坐得滿滿當當。人一多說著就累,需要聲量高,情緒飽滿,耗神耗力。一個節目演完,後背能都濕塌了。

不過有這樣熱烈的場麵,演員賣力氣那是甘之如飴。

“還有不到十天就要過春節了,我們哥兒倆呢,在這兒給大家拜個早年!”前麵墊話的部分應景,說點吉祥話。李珂說道,“在北京呢,可不光都是北京人,五湖四海的朋友都有,有在北京上班的上學的。您看我吧,我就是天津人,就屬於外來務工人員。”

“我也是。”邱銘點頭。

“身在異地,越是鄰近團圓節日,就越想聽到鄉音。”李珂說,“各地過年的風俗啊語言啊都有不同,比如北京吧,大初一早上起來肯定問一句——吃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