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兒隨著眾人上山,一路上被寺眾的平和安定所感染,也平靜下來。眾人一路無話,待回到山上,便去了戒律堂的落發室,慧見去請來了靜儀主持,靜儀主持見了林妙兒為其授了十戒,又為她賜了法號,稱其為慧樂。慧樂拜謝了師父,靜念師太和眾位師姐妹。靜儀主持又叫慧樂去了禪房,問道:“慧樂,入佛門如新生,往世的一切你可有放不下的?”慧樂聽了,猶豫著拜道:“徒兒...徒兒放不下父親。”靜儀點了點頭,說:“此乃賢德孝心,不必避諱。”慧樂聽了有些驚訝,抬起頭來看向師父,隻見師父也慈祥的望著她,她瞬間安定下來。靜儀又問道:“你父親現在何處?”慧樂答道:“父親獨自在家中。”靜儀又問道:“你父親應未到耳順之年,你為何放心不下他?”慧樂答道:“父親自母親去世,便沉迷酗酒,幾乎不能自顧,我托了鄰裏照顧他日常飲食,又雇了女使定期為他浣衣打掃,隻是這都需要銀錢,我無甚積蓄,如今出了家,便無人照顧他了。”
靜儀主持看了看她,問到:“你父親酗酒的銀錢從何而來?”慧樂答道:“是我平日裏給他的。”靜儀主持便說道:“如今你出了家,無錢托人照顧他,也無錢供他酗酒了,你覺得他會如何?”慧樂皺了皺眉,搖了搖頭,說:“徒兒不知。”靜儀主持又問道:“你可知你父親為何酗酒?”慧樂便說道:“母親去世,父親悲痛欲絕,故而飲酒。”靜儀主持聽了,便問道:“你母親去世多久了?”慧樂答道:“已有十年。”靜儀看了看她,問道:“你母親去世,你可悲痛嗎?”慧樂聽了,胸口一股悶氣上湧,眼中現出淚光,說道:“徒兒自然悲痛。”靜儀便問道:“你為何不飲酒?”慧樂聽了,答道:“因為徒兒還有父親要奉養。”靜儀聽了又問道:“你拖人照顧你父親,可讓他感受的你的關心?”慧樂聽了,仔細回想:自己每每回家,父親不是醉倒不省人事,就是拉著她一起喝酒,偶有清醒,她便拿銀錢給父親,而父親要麼讓她去買酒,要麼就自己去買酒,她初時多規勸父親不要飲酒,可是父親卻不聽,每次都不歡而散,以致後來她便也不同父親說什麼了,隻是拖人照顧他,而父親沒了酒錢便會到醉月樓找她要。
慧樂想到此處正不知該如何回答師父,便聽靜儀師父又說道:“須知奉養父母並不是給父母錢財,或是找人照顧父母飲食起居。與父母相處時,需要如同父母照顧你一般,關心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中了解他們的期許,為他們解除痛苦,達成所願。如同他們教育你一般,將自己的所見所得與他們分享,也了解他們的看法想法,以得共通共識,如此才能報答他們的恩德之萬一。當你離開父母時,應該謹記的不是父母的教導,也不是父母的恩德,而是父母的心願,了解若是父母知道你當前麵臨的一切,他們心中會希望你如何,再問問自己的本心,試著找到不讓父母失望又能讓自己心念通達的道路,如此便是孝道。無論父母是否在世,隻要秉持孝道,便仍能感父母之慈愛,慈愛悲痛本為一體,不可舍慈愛而留悲痛。”慧樂聽了,麵色淒苦,眼淚上湧,拜道:“徒兒無知。”
靜儀主持說道:“我佛傳醒覺之法,便是要破除無明無知,為師如今教你處世第一法:不要為過去而悔恨,也不要為未來擔憂,細細的觀想自己此時的處境,觀想自己此刻與世間未了的緣法,分辨緣法的好壞,將好的維持精進,將壞的化改斷滅,對不好不壞的做出選擇取舍,將其導向好的。”靜儀主持又看了看她,補充道:“你需謹記,有分別的是緣不是人,若有觀想不明白的,隻管問同修,此時你可問為師。”慧樂聽著師父的話,萬千思緒湧上心頭,驚恐的向靜儀主持跪拜道:“師父,徒兒...徒兒被醉月樓老板所害,失身於沈五爺,他更要徒兒嫁與他為妾,徒兒如今出家,恐怕他不會善罷甘休,若是連累了寺裏,徒兒百死莫贖!”靜儀主持看了看她,說道:“你不必驚慌,你之前多番求見,是為師與你緣分未到,如今為師既度你出家,自當助你斷滅惡緣,你隻需潛心修行便是不負為師所望。”慧樂聽了,心下稍安,又說道:“師父,徒兒不知該如何斷滅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