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儀停下來,看了看眾人,寺眾都看著靜儀,隻有慧音低垂著頭,袁千山無所顧忌的看向慧色的目光,又落在溫乘鬆眼中,溫乘鬆便也轉頭去尋找慧色,袁夫人看了看兒子,又看了看溫如霜,溫夫人看了看女兒而後看向溫有恒和溫乘鬆。靜儀主持又開口說道:“世間情愛,因緣生法,法即心中物象,是外物在心中的投射,便如鏡花水月,心物與實物趨同為真,心物與實物趨離為假,將眼前放入心中便是真情實意,若能了解心物實相便是至情至性。凡是真愛,皆需以真心換真心,若是真心無法換真意,便是對方沒有足夠的關注回饋,此時易生貪念,貪圖關注,嗔怒無視,癡心錯付。若是有所察覺,便當在貪念升起時戒除,如此便可化關注為醒覺,化小愛為大愛,人愛溪流,因為溪流清澈靈動,引人注目,人愛遠山,因為遠山顯露全貌,讓人了解。若是有足夠的心量,對溪流遠山,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有所了解,便會發現一花一葉,莫不可愛。人若能收束自己的關心注目,便可收束自己的情感。佛門修全然醒覺,希望破除一切的執念,一中見萬,萬中見一,如此方能慈悲萬物。”而後靜儀結語道:“南無觀世音菩薩,目之所在,心之所在,目之所及,心之所及,願諸位目光遼闊,心情舒暢。”
慧音聽了,抬起頭來,看向師父,隻見師父也正看向她,慧音望著師父的目光,心中的不安煙消雲散,她露出微笑,又轉過頭去看了一眼溫乘鬆,想道:“我願意投注我的目光,去了解真正的你,我願意以你的喜悅為喜悅,隻要戒除貪念,不生執念,便能以小愛入大愛。”溫乘鬆望著靜儀主持,想道:“難怪父親要我上山學經,難怪大姐姐要出家修行,似乎這位師傅真能洞察一切。”他不再回頭去看慧色,因為他就算不看也知道慧色肯定在專注的望著主持師傅。袁千山仍看向慧色,見慧色看著主持也沒有失望,隻是會心一笑。溫如霜亦與母親相視而笑。
靜儀掃視眾人,問道:“諸位可有疑?”溫乘鬆想了想,問道:“請教主持師傅,應當如何戒除貪念?”靜儀讚許的看了看他,說道:“首先要覺察貪念,對順境的貪念,常常悄然滋生,不易覺察,但是對逆境的嗔怒十分明顯,當察覺嗔怒,徹查升起嗔怒的緣由,才能明見貪圖何種順境,而後便可觀想此種順境對你是否是必須的?答案常常是否定的,因為世事無常,外境有順就有逆,而和悅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要和悅自在,不能靠填補貪念,而是要做自己六根的主宰,用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去經驗生命的美好。”溫乘鬆點了點頭,深以為然。
袁千山聽了,又問道:“請問師傅,追求與執念如何分別?”靜儀微微一笑,道:“前路有方向,謂之追求,前路有目的,謂之執念。隻有有方向而無目的的人才適合遠行。人生路漫漫,需要的不是一個又一個的目的,而是堅定明確的方向。”袁千山聽了,微微皺眉。靜儀看了看他,又說道:“追求與執念本也是相伴相生,難解難分,以目的為方向亦無不可,達不到目的不沮喪,達到目的不懈怠,便是追求了。”袁千山開懷而笑。溫如霜隨著靜儀主持的目光,在人群中看到了袁千山,看著他自信的笑容,臉上也泛起笑意。
靜儀又看了看眾人,說道:“諸位可還有疑?”看無人應聲,又說道:“今日法會已畢,眾位施主若還有事便可來菩提院單獨問我寺靜字輩眾。”而後靜儀主持起身鞠躬後,下了法台離去,眾人亦起身鞠躬相送。法會即閉,長青寺眾人亦出了無遮殿,各自離去,慧行帶著慧音去向溫有恒道謝。慧色和慧樂,在人群中尋找林父的身影。袁千山走到慧色身旁,叫道:“慧色小師傅,慧樂師傅。”慧色和慧樂行佛禮道:“袁施主。”袁千山問道:“兩位在找什麼人?”慧色答道:“在找慧樂師姐的父親,林伯父好像也沒有來參加法會。”袁千山想了想,說道:“林伯父現住何處?若是兩位師傅不放心,我便差人去問問。”慧行為慧音與溫乘鬆做介紹,慧音行禮道:“溫施主。”溫乘鬆對慧音還了禮,慧音又看了看他,便轉而對溫有恒道謝。溫乘鬆看到袁千山和慧色交談,便鬼使神差的走了過去,行禮道:“慧色小師傅。”慧色便回了禮,又為袁千山,溫乘鬆及慧樂做介紹:“袁施主,這位是溫家哥哥,慧行師姐的弟弟。”袁千山聽了眉頭一跳,看溫乘鬆似與自己年紀相若,便叫道:“溫兄。”又對溫乘鬆說道:“溫哥哥,這位是袁施主。”袁千山聽了,對慧色的稱呼十分在意,看了看慧色,慧色卻沒有看他,溫乘鬆拱手說道:“袁兄。”他便也拱手回禮。慧色又對溫乘鬆說道:“這是慧樂師姐。”溫乘鬆又拜道:“慧樂師傅。”慧樂便回禮道:“溫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