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行想到師父曾告訴她,她最後的修行,便是要觀空。慧行看向慧色,慧色繼續說道:“不過師父說我的空是未經世事的空,而我的專注實則太過分散。若是有一天能專注一物,再見空性才能有所精進。”慧行想了想,問道:“那師妹如今以何為修行之要?”慧色答道:“仍以圓持專念為要。”慧行若有所覺,慧樂想了想,問道:“經文不是說見空性便可度一切苦厄嗎?見空性不是已得大成嗎?”慧行點點頭,答道:“若能悟得萬物互依,空無自性,便能不生執念,不受苦難,自是大成。”慧色說道:“苦集滅道,若不對苦諦有深刻領悟,便無法真正得道。所以要經曆人間苦難,才可能得大道。”慧音有所感,問道:“所以觀世音菩薩才救苦救難,有求必應?”慧行聽了,眉頭一皺,說道:“隻有已得大道,能度盡苦難,才可千處祈求千處應。”慧樂點點頭,說道:“修行有成,增長慈悲智慧,才能普度眾生。”
慧色又看了看眾人,說道:“我見到的苦諦真義是承認生命的苦難,遇到苦難不逃避,接受苦難,解脫苦難,才能離苦得樂。”慧行想了想,說道:“生、老、病、死、愛別離避無可避,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卻是可以避免的。”慧色笑道:“那是因為師姐你修行有成,無欲無求。”慧行看著慧色,搖了搖頭,說道:“我若真無欲無求,就可也避免愛別離了。”慧色看向慧行道:“師姐,其實人生八苦都不可避免,隻能解脫。八苦都是因情而起,無情是可脫離苦難,但是根塵相處,緣法生滅,情便會生滅,隻有以智慧化情愛為慈悲才是解脫苦難的正道,其中生,老,病,死,需要常觀空性,圓持專念解脫,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需要常觀無常,守持平等心解脫。”慧行豁然開朗,對慧色笑道:“多謝慧色師妹。”慧音和慧樂聽了,卻無甚感受,慧行看了看兩人,說道:“慧音和慧樂師妹,當前的修行當以醒覺破執為要。當突破了我執,便可見到解脫之門。”慧音和慧樂聽了,對視一眼,便齊聲應道:“是,師姐。”慧音看著慧色又想到:“突破了我執,真的還能有情嗎?沒有主體和客體,愛又怎麼會存在呢?”想到此處,開口問道:“師父為我授戒時曾說過一身一心,一世一人,這種愛怎麼會是慈悲呢?”慧色回望著她,說道:“師姐,慈悲確實不是愛情,出家修行的人沒有伴侶,師父會這樣對我們說,隻是因為你我尚未剃度。”慧音聽了,一怔,又問道:“那師妹你會剃度出家嗎?”慧色道:“我求過師父為我剃度,可是師父不同意。”又看了看慧音,問道:“師姐你願意剃度出家嗎?”慧音隻是看著慧色,無言以對。慧色便繼續說道:“師父說三千煩惱絲均是塵世的牽絆,牽絆不除,剃度也無用。若無牽絆,發絲便不是煩惱絲,而是被動靈敏的體現,可以提醒我們越是細枝末節越沒有自主,卻越易被牽動。若是能任其紛擾,不要讓心被牽動,便是定力。用足夠的定力保證自主,便能自由。”慧音聽了,點頭道:“是,多謝師妹。”
般若堂中,靜念正在為溫如霜和溫乘鬆講經:“《心經》所言,便是佛家修行的意圖:以無上智慧,超脫世間苦難。而超脫苦難的關鍵便在於觀想空性,空是指無恒常和獨立。色身無獨立和恒常,色身無法脫離世界存在,呼吸進食,一舉一動都是色身與世界的互緣,緣不會恒常不變,色身便不會恒常不變。”靜念看了看兩人,說道:“你們便先觀想這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溫如霜苦著臉重複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溫乘鬆想到慧色,露出笑容。這時,袁千山也來到了般若堂,看了看溫乘鬆,而後拜見了靜念師太,靜念師太便讓他也拿一本心經,和溫家姐弟一起讀,又讓溫乘鬆和他講方才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