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平諸王之策(1 / 2)

策論並非是預想中與北羅帝國的戰爭,而是說當今天下。

“諸王並存,人皇至尊,雖有眾星拱月之勢,亦有禍起蕭牆之患。”

“新皇初立,諸侯勢大,帝位不尊,政令難統於一。”

“宗門盤踞,世家橫行,外有帝國之患,內有顛覆之弊。”

“富饒之府,養兵百萬,恃兵傲上;淺棲之地,苛政雜捐,王令不行。”

“今天下如此,非革新不可,然革新之事,當如何?擇其一而答之”

看完題目,林放心中震撼無比,大景帝國看似強大,實則已千瘡百孔。

諸侯國那是很久以前分封的皇室子弟,幾百年後竟然已經尾大不掉了。

百府之地,府衙勢大,隱隱有割據之象。出題人的看法刷新了林放的世界觀,將大景帝國在他心中的強大完全顛覆。

“不知是誰出的題,竟然想要改革?這麼多問題豈是說改就改的。”林放心中想道。

他搖了搖頭,也不再揣摩出題人的心思,而是選擇了諸侯勢大這一弊端來寫策論。

他提筆寫道:“聖人有言:天下必定於一,如是方得太平。今諸侯林立,於國不安,當削。”

他提出的看法是削若諸侯,並無新意,選擇這個問題的考生基本都是這個看法。

林放沉思了一下繼續寫道:“何以削之?何以削而不亂?何以削而後立?”

“聖人言:極惡窮凶,束之以法,毒生於內,則當流之。流毒於外,則內安而外穩。”

“故諸侯之於國,如毒瘤之於人,故當外流。”

林放給出的方法是勒令部分諸侯上前線抵禦外侮,讓諸侯內戰削弱他們,分化諸侯領地。

天下百府,諸侯至少占據一半,另外一半也並非全聽帝國號令。

諸侯之間常常互相攻伐侵吞,故而諸侯內戰並非是空想。

諸侯就相當於國中之國,曆代人皇登基都會分封子弟鎮守四方,當代人皇初立,諸侯逐漸做大。

林放在史書上看過,曆史上曾有一位人皇妄圖用推恩的方法削弱諸侯,卻引來諸侯反彈,提兵造反。

時稱“九王亂景”,雖然九王最後被鎮壓,卻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海族趁亂入侵,差點覆滅大景,人皇戰死,將星隕落。

幸有聖人出世,位登至尊,方才擊退海族,保全了大景。

幾百年過去了,諸侯之事,若是處理不好,恐又是一場“九王之亂”。

因此林放再次寫道,“若強流之,則其必反,若強削之,則其必戰,故當謹慎行事。”

“莽荒之地,百萬大山,可令諸王開拓。”

“北羅之患,宗門之危,可使諸王平之。”

“百府之兵,若有不遵,可使諸王征討。”

……

林放的意思便是恩威並施,調動諸王,使他們的力量不斷被消耗的同時還能達到帝國的目的。

寫道最後,林放想了想,又添上一句,“若諸王不行,當以眾府之兵,合而圍之,令而殺之。”

寫完已是兩個鍾頭過去,林放收拾筆硯,交了卷離開。

此時,西涼府府城內,府主正與已儒雅端莊,威武不凡的老人交談。

老人鷹眼虎鼻,眉毛似劍,綸巾素白,紅衫長袍,腰係青蟒之帶,舉止言談之間,皆讓人生出一種拜服的錯覺。

府主恭敬地拱手道:“白閣老此行未必不能有所獲。我西涼府雖以鐵騎名震天下,卻也不乏文采豔豔之人。”

白閣老點了點頭,靠在椅子上,並未搭話。

此行西涼府,見西涼府府正主持童試出卷,一時興起將心中的煩惱作為策論,考較一下西涼府的讀書人。

他並沒有抱著什麼期望,西涼府府主卻是興趣十足。

西涼府府主心中也是有所打算,此番大學士前來西涼府考察學官,若讓大學士順心了,說不定他這府主還能往上升一升。

要知道白閣老不僅禮部侍郎,更是內閣大學士,能夠見到人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