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攻打薊州(8)血腥慎入!(1 / 1)

直到了月掛中天的時候,總算是徹底消滅了烏陵的軍隊,許多力氣耗盡的士兵躺在地上就休息,大口的喘著粗氣,元洵讓一些身強體壯還有力氣的士兵,把這些魏軍的腦袋都砍下來,防止還有活著的藏在其中,等到趙軍休息的時候反咬一口。

經過一夜的忙碌,還有士兵的幾次輪值,直到太陽光已經微微露出來了,這一切才結束,不管元洵並沒有因此就停下,而是繼續行軍,趕往薊州。

等到了薊州以後,元洵並沒有著急進攻,而是對著嚴防死守的薊州城喊起了話,“薊州城內的人聽好了,你們苦心等的烏陵援兵已經被我消滅了,早日投降,打開城門,誰給我獻上孫髯父子的人頭,誰就是我這次攻打薊州的第一功臣,送你們一份薄禮,最好在日落之前給我答複。”

說完話後,手一揮,底下的士兵紛紛往前推起了投石車,城牆上的士兵們以為是尖銳的石頭或是火球之類的武器,紛紛舉起了盾牌,緊張的等待著。

哪成想,從投石車中發射出的並不是什麼武器,而是許多烏陵援兵的頭顱!

有的人是死後被砍的,有的人是還活著的時候被砍的,所以各個頭顱上的表情形狀各異,看到這一幕的薊州士兵紛紛崩潰,整體的軍隊已經潰不成軍,看到自己滿意的效果,元洵就帶著兵將退下了,回到不遠處紮營駐寨。

他之所以不著急進攻而隻是進行恐嚇,就是因為想要用先前進攻澎郡的辦法,再炮製一次,如果自己這一方現在進攻的話,最大的可能就是薊州的人在極度恐慌下,一定會拚死反抗,到時候就算最後自己能打下來,也一定是兩敗俱傷的局麵,而且自己手下的人剛剛和烏陵死戰結束,這個時候進攻,究竟贏得幾率有多大,他也不敢妄言。

兵書雲:“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直白些說,就是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此處引自《孫子兵法》)

元洵不想做一個被世人稱讚的亡命英雄,他要做的是贏到最後的人,這樣的選擇,注定了不似他們那般如朝陽下的露珠一般的人,在白日裏閃耀著光輝,然而在陽光更強烈的時候,隻能留下一道痕跡,徒留一些虛弱的草木,在那裏稱讚他們的光華,僅因為這些露珠代表了這些草木的美好。

他更喜歡暗夜裏的星,在太陽火熱的時候避其鋒芒,在月光溫和時養精蓄銳,但是星星一直存在於天空,不論時移世易,不論滄海桑田。

薊州城內被元洵這一招恐嚇的確是亂了陣腳,眾多士兵雖說還是備戰的狀態,但已經是心不在焉,在各個角落,都能聽到恐慌的竊竊私語聲,許多好事者甚至添油加醋,聲稱趙國的鎮北侯並非是人類,而是趙王為了蕩平四海,向上天乞來的魔神,他的女兒佑寧,其實是趙王為了獻祭,才嫁給元洵的。

如果元洵聽到這一切,估計會哭笑不得,隻能說烏合之眾,並不具備看穿整體的能力,更多的時候則是拾人牙慧、人雲亦雲,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到了最後,往往大家都忘了事實究竟如何,唯有事件發生時留下的恐慌,如野火般燒遍了人心。

孫髯父子見此,知道兵臨城下,自己是躲不過了,若是拚死一戰,戰過後,盛怒中的士兵們勢必會屠城——任何地方的士兵都是這樣,支撐著他們站在戰場上廝殺的,並不是什麼信仰,而是人類原始行動中的怒氣,那怒氣若是得以驅散,戰後的人們才能有平靜的生活,否則的話輸的一方就會變成他們發泄怒氣最好的對象。

孫襄年輕氣盛,寧願殊死一搏,但是孫髯老了,考慮的也不同,他不希望在生命的最後讓自己封地的臣民麵對這樣的滅頂之災,於是見勸不動孫襄,自己回了房,隻用了簡單一條白綾,了結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