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愁的是自己這一走爺爺阿支肯定會不高興的,所以思量再三才決定先按兵不動,到走之前再給老人家打招呼。
不過,他已經打定了主意,不管爺爺是責罵還是勸阻,這回一定要離開。
隻是他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都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才能盡量不讓爺爺傷心生氣。
決定出發的那天,他早早就起來背著背包站在殘破的街道上望著對麵銅鑼山上的銅鑼廟猶豫了很長時間。
爺爺就住在銅鑼山上的銅鑼廟裏。
鎮上的人都知道,而且經常不厭其煩地講起爺爺跑幾十裏地把阿拜從他父親手裏奪回來的事。
隻是阿拜到現在都弄不明白,當時父親和母親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好像是母親先離開了銅羅鎮,丟下剛出生不久的阿拜和他的父親。
兩年以後父親帶著阿拜準備去找母親。
爺爺阿支反對,更不同意把阿拜帶走。阿拜的父親是偷偷離開的,爺爺發現之後追了幾十裏地,硬是把阿拜給搶了回來。
有了這些前情,阿拜就知道自己這次遠行,爺爺一定會阻攔。
這樣的時候他才能很真切的感受到一種無助。
以前偶爾還會抱怨父母,把他一個人丟在這裏從來不回來看看。此時此刻就能完全理解他們的無奈了,回來也許不難,但是想從這裏走出去那可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天空灰蒙蒙的,看上去像是陰雨天卻絲毫沒有濕潤的感覺。
這其實是銅鑼鎮的常態,一年四季總是這樣,好在阿拜早已習慣了。
說實話銅鑼鎮的居民對他們一家還是滿尊重的,不過這一切全是因為銅鑼山上的銅鑼廟。
這裏的人不拜神不祭天,卻對銅鑼廟畢恭畢敬,異常的虔誠。
銅鑼廟裏就掛著一麵巨大的銅鑼,隔一個時辰就會敲響一次,每次三響。
爺爺阿支就是專管敲響這麵銅鑼的。
不看鍾表,不看日頭,全憑感覺就能很準時的敲鑼。
居民們敬奉銅鑼不光因為那是一件傳了幾百年的古董,重要的是這麵銅鑼有靈性。
銅羅鎮方圓百裏都是各個時期開采銅礦留下的廢墟,鎮子就包圍在正中間。
早年間這裏曾經是一個繁華的大鎮,開采銅礦帶來的財富先要在這裏彙集,然後才流向外麵的花花世界。
與此同時各種技藝高超的銅鑼匠人都聚集在這裏,讓鎮子更加繁榮。
隻是隨著開礦範圍的拓展,周圍的水源被切斷,年長日久廢墟成了荒漠,一年四季浮沉彌漫,寸草不生。鎮子與銅鑼山之間流過的那條小河逐漸斷流,到後來就徹底幹涸。
奇異的是銅鑼山下有一股湧泉一點都不受影響,泉邊的一口井總是滿滿的,足以保證全鎮人飲用和澆灌山腳下的幾畝薄田。
在鎮民看來銅鑼廟和這眼保命的泉水是密切相關的,阿支爺爺之所以一年四季值守按時間敲響銅鑼,就是不想讓泉水斷流。
據說那次阿支爺爺去追阿拜回來,用了幾個時辰時間,中間耽誤了兩次敲鑼。有人親眼看見泉水突然間就像泄底了一樣,先是井水回流,緊接著泉眼裏不再冒水。
人們慌了,聚齊鎮上的所有人爬到山上,才發現阿支爺爺不見了。
整個鎮子除了阿支爺爺再沒有人知道時辰是怎麼來推算的,也沒有人知道現在該怎麼補救。
銅鑼廟的一切在人們心目中是神聖的,誰也不敢亂動,隻有焦急地等待阿支爺爺回來。
這麵銅鑼掛在山頂上有些年頭了裏,隻是沒有人能具體說明是哪朝那代的事。
銅羅鎮上的人都是曆朝曆代從各地遷過來的,各種膚色,各個種族都有。久而久之他們已經丟棄了祖輩所獨有的習俗,跟銅羅鎮所有人一樣,不再有信仰,他們隻敬奉山上的這麵銅鑼。
那次因為把阿拜追回來而耽擱了鳴鑼,鎮上人好幾天吃不上水。全村人跪拜也沒起作用。
阿支爺爺自己在山頂上跪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除了到時辰起身敲鑼之外,就那麼跪著。
好在泉水還是重新開始冒出來了。
鎮上的人長出了一口氣,給阿支爺爺做出一個承諾:
“阿支老爺,以後有什麼跑腿的事情您言語一聲就是,千萬不敢親自去了!就是你現在想把阿端少爺找回來,我們也一定會照辦的。至於阿拜小少爺,全鎮人會把他養大的,您老就放心好了!”
鎮民們一直稱呼阿支爺爺為老爺,因為他也算是吃管飯的。
阿拜也確實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阿支爺爺雖然有薪水,但銀行都在一百裏地以外的壺鎮,取錢不方便,買東西也不方便。
阿支住在高高的銅鑼山上,連吃飯都是鎮上的人輪流送上去的。
銅羅鎮的人越來越少,最繁華的時候常住人口有十幾萬,來往客商也有好幾萬。現在卻隻剩下幾百人,全是老弱病殘。
年輕人都搬出去了,阿拜他們這一茬就成了銅羅鎮最後一代本地上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