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1 / 2)

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陳營。順每諫布,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 下邳敗,為曹操所俘,就戮。

高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忠臣,一個深思遠慮使謀化策的謀臣高順是一個很注重個人修養的人。他很有威儀,治軍也很嚴格。高順不飲酒,這在當時對於一個武將是很難得的。他也不接受別人的饋贈。同為呂布部將的侯成,有一次丟失了戰馬,後來找回。眾將帶了禮品去恭賀他,侯成用自己釀的酒招待眾將。宴飲之前, 侯成先給呂布送了些酒肉過去。呂布大怒,因為呂布曾在軍中下過禁酒令。侯成非常害怕,趕緊回去把酒倒掉,並把眾將送的禮物都退了回去。《素書》說:“貶酒闕色,所以無汙。避嫌遠疑,所以無誤。”這一點,高順做到了。

高順也有資格做一個名將,他的部屬僅有七百多人,平日的鎧甲戰具都修繕得精練整齊。每逢戰事,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人們給了他的部隊一個稱號——陷陣營。高順跟隨了呂布,在呂布神勇的光環下,高順的光彩便暗淡了許多;在呂布的戰略眼光下,高順的才能便打了一個折扣。

他死心塌地的跟隨呂布,雖然他知道呂布不會成就大事。高順經常勸諫呂布說:“凡是破家亡國的君主,並不是手下沒有忠臣和能臣,是因為君主不能用人。將軍每次的言行舉動,都不肯深思熟慮,事後推委於‘失誤’,將軍的這種失誤太多了。”

高順這段話,不僅適用用於治兵理國,對現代企業用人也很有現實意義。呂布也知道高順是個忠臣,但是他仍然不重用高順。呂布和郝萌反後,更加疏遠高順。魏續和呂布有親戚關係,呂布便將高順的部屬全部交給魏續帶領,實際上就是奪了高順的兵權。但有戰事的時候,呂布也離不了高順,還讓他指揮他原來的部隊去作戰,而平日,這些部隊歸魏續統領。即便如此,高順從跟隨呂布,到為呂布赴義,始終沒有恨意怨言。

《三國演義》上說,高順被曹操俘虜後,曹操問他:“汝有何言?”高順默然不語。然後曹操縊殺了高順。

這段描寫很光彩照人,高順的人格也在他“默然不語”中得到了升華。他沒有象張任那樣,說出“忠臣不侍二主”流芳萬世的言語;沒有象陳宮那樣,做出激烈的反應,主動慷慨就義;沒有象張遼那樣,順應那個時代的處世理念——良禽擇木而棲。

曆史上對高順的記載確實不多..但此人,猛將也。

客觀地評價高順,將他排為三國中一流的武將應不為過。

先來看高順的地位。在呂布軍中,高順和陳宮一武一文,應算是左膀右臂。張遼、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侯成隻是呂布的八健將而已(好比成吉思汗的四鷹、四狗)。

“威震逍遙津”的張遼名滿天下,眾人皆知;臧霸後來被曹操委以方麵之任,袁曹爭霸時以類似遊擊戰的戰術牽製了袁紹的戰略左翼。就是這麼兩個狠角色在呂布手下當時也隻是\"健將\",由此可見高順的厲害所在。

我們先從三國演義說起。

首先,高順是呂布手下第一大將當是無疑。先看第11回,“高順方引軍到,殺將入來.....呂布自引救軍來...背後高順、魏續、侯成趕來\",在危及時刻,呂布總是首先派高順到最危及的地方;再看第17回,\"高順引一軍進小沛,敵橋蕤;陳宮引一軍進沂都,敵陳紀;張遼、臧霸引一軍出琅琊,敵雷薄;宋憲、魏續引一軍出碣石,敵陳蘭;呂布自引一軍出大道,敵張勳\",這裏可以看出高順總是獨擋一麵,而其他健將都是兩將雙出.

高順勇武到什麼程度,且來看這個片斷:\"布...令高順領兵五萬,襲玄德之後。玄德聞得此信,乘陰雨撤兵,棄盱眙而走,思欲東取廣陵。比及高順軍來,玄德已去。\"可見高順威名所向,連擁有張翼德和關雲長兩員猛將的劉備都望風而逃.

若單論個人武力,高順似乎也能入得一流好手.夏侯元讓拔矢啖睛之前,就曾和高順力鬥四五十合,若以武俠小說的觀點來看,那也是夏侯?劇鬥之後真元損耗,內氣不繼,才著了曹性的道兒,重創夏侯?的功勞多半還是歸於高順的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