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整個工業園區都是智能操控,所以在園區內除了長老這一行人,並無他人,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大大的機械。
“長老,前麵就是可控核聚變的房區了,我們需要換上防護服。”劉龍指著一個足球場大,方形的建築道。
“劉董,難道這個足球場大的房區可以容納下可控核聚變裝置嗎。”餘生有些懷疑的看著劉龍。
畢竟中院正在研發的可控核聚變,單單是循環水係統,就比這個房區大不少。
“餘老,一會你們見到後就明白了。”劉龍神秘的道。
眾人換上防護服後,來到了廠房內。
“老板,你來了,長老好,幾位專家好。”已經在門口等待多時的劉能,看到眾人後,打著招呼。
“長老,這位是可控核聚變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劉能。”對於劉能,長老們是陌生的,所以劉龍介紹道。
聽到劉龍的介紹,大長老心中一驚,因為劉能這個聚變專家的存在,情報機構竟然沒有哪怕一絲的情報,不得不空間科技的保密工作做的甚至比國家還好。
“劉專家好,謝謝你為國家做的貢獻。”大長老熱情的和劉能握了握手。
“都是老板的功勞,長老這邊請。”
眾人跟隨著劉能來到了一間操控室,通過操控室的玻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整個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全貌。
整個可控核聚變裝置就像一個大的鍋爐,他有著三個管道連接,一個點火管道,兩個能量釋放管道,通過玻璃餘生並沒有看到重水循環係統,電磁約束係統。
“劉先生,請問這就是可控核聚變嗎。”餘生不敢相信的對著劉能問道。
“餘院士,不用我,這些屏幕上的數據,我想你一定不陌生吧。”劉能並沒有給餘生解釋,而是指了指屏幕上的各項數據。
“這不可能啊,怎麼會呢,這是通過什麼方式降溫的,又是通過什麼方式約束原子反應的。”餘生看著屏幕上的數據,有些毀三觀的自言自語道。
這也不能餘生的專業知識不夠,而是因為劉能的專業知識太超前,或者,空間科技所研發的材料太超前。
這就好比如今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計算機。
1946年,法尼亞大學研發鄰一台計算機,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個電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鍾可進行5000次運算,這在現在看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是破荒的。
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子管被微型處理器所代替,才有了如今便攜式體積的計算機,其實可控核聚變也是如此,通俗來,他就是一個鍋爐,隻不過燃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煤炭石油,而是原子碰撞,隻要解決了容器問題,那麼就會出現質的改變,空間科技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隻不過是直接跨越了不成熟的階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