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高空看向這座城市的話,你就會發現,太極圖中的兩條太極魚像是活過來一樣,栩栩如生,而且眼睛的位置,因為有著泉水湧動,所以從高空看,太極魚的眼睛,還會一眨一合,像是活過來了一樣。
整座島嶼,一一規劃的隻有這兩座城市,而且城市中的綠化覆蓋率,竟然可以達到百分之四十,如果有人走在這座城市中,甚至會有種住在深林中的感覺。
可能有人會疑惑,這座島嶼沒有土層,那麼樹木是怎麼生長的呢。
這要是起來,還是劉生的功勞,原來在一一設計島嶼建設方案的時候,他與劉生討論過,然後從劉生那裏得知了他研究了一種可以在岩石上生長的樹木。
這種樹,不但根係發達,而且還不用通過土壤來吸收養分,他會從岩層之中,吸收相應的礦物質,來供給自身生長,這種樹,劉生給他命名為岩鬆,因為他不但可以生長在岩石上,而且還其外形,也和鬆樹相似,而且岩鬆還有一個別的樹木沒有的優勢,那就是他有著對空氣淨化的功能,一株岩鬆,可以淨化一百立方左右的空間,可以岩鬆,就像專門為這座島嶼研發的一樣。
雖然這座島嶼,在一一的設計中,會從海底抽取淤泥,作為土壤,但是那也隻是規劃在了西南半島上,其它島嶼,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土層覆蓋。
西南半島上的土層,根據一一的設計,可以達到十米厚,他的主要作用就是滿足島上對於食物,以及果蔬的需求,畢竟有著果蔬對於土壤有著比較大的依賴。
一一為了充分的利用西南半島,糧食以及果蔬的種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植,而是對一部分果蔬糧食采用了立體種植模式。
所謂的立體種植模式,就是像建造樓房一樣,每一層,都會是一個種植單元,這樣不但可以解決土地資源少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利用智能設備對於果蔬的各種數據,實時監控,從而提高果蔬的品質。
大家都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在有光的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但是立體種植的弊端,那就是沒法提供充足的陽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一一直接模仿太陽光譜,把電能轉換為光能,來滿足植物的需求,要知道立體種植概念,早在上個世紀就被提出來了,到如今一直沒有大的進展,不是因為技術不成熟,而是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之所以不成正比,因為電能的成本,太高了。
而因為空間科技已經成功的研發了可控核聚變,可以,電能簡直是用之不盡,而且幾乎沒有成本,所以立體種植也就成了一一的首選。
可能有人疑惑,為什麼沒有看到空間研究院呢,原來空間研究院建設在了水鄭
因為兩條河流成十子狀交叉穿過這座島嶼,在他們的交叉處,形成了一個湖泊,而空間研究院,正是建設在這個湖泊的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