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由若幹個團(或旅)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設有領導指揮機關,編有戰鬥、勤務保障部隊、分隊。通常隸屬於集團軍或軍。為基本戰術兵團。一般在上級編成內遂行作戰任務,亦可獨立作戰。按任務、裝備和編成,可區分為步兵師(徒步步兵師、摩托化步兵師、機械化步兵師、山地步兵師、重裝步兵師、輕裝步兵師)、坦克師(裝甲師)、炮兵師、高射炮兵師、防空師、空降師(空降兵師)、航空兵師、空中突擊師、海軍陸戰師(海軍步兵師)等;按戰備程度的不同,有滿員師、簡編師、架子師、動員師等。師是構成戰略戰役軍團的基礎,也是計算戰略戰役力量對比的基本單位,其數量和質量是衡量軍隊作戰實力的主要標誌。

軍,由若幹個師(或旅)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通常隸屬於軍區、方麵軍。設有領導指揮機關,編有戰鬥、勤務保障部隊、分隊。為戰役戰術兵團。一般在上級一個班大約由十名戰士;一個排由三個班組成。一個連由三個排組成,加上連長、指導員等幹部,有的連還配有炊事班,人數大約在120人左右。一個營配有四個連左右,人數大約在500人左右;一個團配有三個營,一個標準團人數事1500人;一個師包括五到六個團,再加上隸屬於師後勤處的二線非戰鬥單位,比如養殖場等,隸屬於師偵察處的特種偵察連、雷達站等,再加上師部以及其他單位,所以這樣算來一個標準師是一萬人左右。一個旅比一個師少一個團,而一個標準師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數大約在7000人左右。每個軍的兵力艘是不一樣的,重點的快速反應部隊,比如說三十八軍轄三十二旅;而西部的一些軍有的隻轄三個旅,所以人數都是不一樣的。

還有我軍現在也在實行師變旅,這也是在裁軍後為了適應新的軍事變革,比如鄧小平同誌領導的白色起義的紅軍團,現駐遼東的原隸屬於64軍的191師,在裁軍後就變成了191旅。但是有些兵種,比如說二炮就都是旅級建製。師和旅一般來說是一個級別的,但是現在有的旅是副師級。

以前的部隊編製大都是“三三製”,我再給你介紹一下以前關於“三三製”是怎麼來的。

“三三製”指每個上一級單位由三個下一級單位組成。

軍隊編製隨著軍隊的出現而出現、發展而發展,經曆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中華民國時期,進一步改革軍隊組織編製,陸軍實行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序列編製和“三三製”的編製原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部隊分散於各革命根據地,組織規模不同,編製裝備不一,一般按軍團、軍、師、團、營、連、排、班的序列和“三三製”的原則編製。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規模不斷擴大,武器裝備明顯改善。1948年11月,全軍實行統一的編製,縱隊改稱軍,軍之上設兵團,其下統一按師、團、營、連、排、班序列和“三三製”原則編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階段。在部隊編製上,按集中統一與因地製宜相結合的原則,分別確定陸軍、海軍、空軍以及第二炮兵的編製序列和各級建製單位的名稱,幾經改革,形成了利於作戰、便於管理的比較科學的合成軍隊的編製。世界其他國家軍隊的編製也都經曆大體相同的發展過程。冷兵器時代,軍隊編成主要有車兵、步兵和騎兵,編製與通常的作戰方式——密集方陣緊密相聯。15世紀以後,隨著火器的大量使用,在歐洲,步兵成為主要兵種,連、營、團、旅等成為正式的編製單位。17~19世紀,許多國家軍隊分為正規陸軍和海軍。陸軍中,炮兵和工程兵成為獨立兵種,部隊出現師、軍等編製單位。20世紀初,飛機出現並用於軍事,很快產生新的軍種——空軍。之後,新的軍種、兵種不斷出現,軍隊編製日趨複雜,並逐步向規範化方向發展。

班,由若幹名士兵編成的軍隊最基層一級組織。通常隸屬於排。設班長,由軍士擔任。一般在排的編成內遂行任務。班的編製人數,根據所擔負的任務、配備的武器裝備和便於管理、指揮的原則確定。

排,由若幹個班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通常隸屬於連。為戰術小分隊。設排長,由軍官或士官充任。一般在連的編製內遂行任務。依任務、裝備和編成,區分為步兵排(摩托化步兵排、裝甲步兵排、步兵戰鬥車排)、坦克排、炮兵排、工兵排、偵察排、雷達排、通信排、修理排、汽車排、勤務排等。

連,由若幹個排(或班)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通常隸屬於營。為基本戰術分隊。一般在營的編成內遂行任務。直屬團以上單位的連稱獨立連,多擔負技術和勤務保障任務。依任務、裝備和編成可分為步兵連(裝甲步兵連、摩托化步兵連、機械化步兵連)、坦克連、炮兵連、導彈連、工兵連、通信連、防化連、偵察連、雷達連、電子對抗連、汽車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