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過西論”並不長,一共有40頁,分為上、中、下三冊。
上卷是灼日大帝的文治武功,輝煌的崛起史。
對戰飛而言,看了上卷之後,對於如何崛起,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王”,他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
戰飛的目光,不再局限於大河平原,而是放眼到了整個天下!至於中卷,則是對灼日大帝戰敗的經過,是一部英雄隕落的血淚史。
看完之後,對於未來的規劃,戰飛不再腦袋發熱,而是心懷敬畏。
但對於戰飛而言,真正讓他震撼,卻是“過西論”的下卷。
這一卷的內容不多,隻有十頁而言。
但看完之後,戰飛的心情,卻變得很沉重。
他甚至重新翻過去,仔細再讀了一次。
一次、兩次……N次。
戰飛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和前兩卷不同的是,下卷寫的文字,寫的都是灼日大帝崩潰之後,極西之地萬國的局勢。
看完之後,戰飛這才明白,當年灼日大帝能橫壓萬國,那是何等的困難。
而要將萬國彙聚為一個整體,去攻打儒城,那簡直是登天難度!可灼日大帝,卻做到了!但就算如此,在這本書的下卷中,卻對灼日大帝的功業,進行了批評。
並不是灼日大帝錯了,而是他發展的速度太快,攻打儒城的時機沒選對。
上卷明確的指出,灼日大帝要攻打儒城,首先要真正的整合萬國。
唯有萬國化為一個整體,才能攻打儒城!當時灼日大帝是厲害,但卻是用武力震懾萬國,萬國宵小之輩還是很多。
所以灼日大帝隕落之後,極西之地徹底分崩離析,再次化為了萬國。
這就是根源!但上卷也表示,灼日大帝也沒錯。
畢竟就算他想整合萬國,稷下劍聖也不會給他那個發展時間。
在當年的局勢下,灼日大帝攻打儒城,那是最佳的選擇。
也是最無奈的選擇!“大帝雖隕,但這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自然必合。”
“曆經千年混亂,萬國百姓疲憊不堪,早就期待明主誕生。”
“方今天下大亂,萬國積壓千年的矛盾,勢必徹底爆發。”
“百年之內,一統極西之地的雄主,將會誕生,並將萬國真正的整合。”
“此雄主,將讓萬國齊心,彙聚億萬之兵,踏平儒城,完成大帝的遺願!”
又一次看完之後,戰飛放下書本,望向葉秋:“姐夫,這是誰寫的,寫的太好了,便是那古之聖賢,也不過如此!”
如果沒有下卷的話,光看前兩卷,戰飛一定會覺得,這是古人寫的。
但問題是,這本書總結了從古到今,足足一千多年的演變。
這說明寫下這本書的人,就在當世!可戰飛是在想不通,在這極西大帝萬國之中,究竟有誰那麼厲害,居然寫出了如此逆天的巨著。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誰能看到這本書,誰就有了超越時代的思想水平。
也正是這本書的存在,讓戰飛對未來不迷茫,也知道如何當一個真正的“王”。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