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製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 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秦國的士兵隻要斬獲敵軍一個首級,就可獲得公士爵位,可授予田一頃、宅一處和仆人一個。從公士開始,算是脫離了平民階層,升入了貴族階層。
要往上走,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到了第四級不更,即可免充更卒。第七級的公大夫,就可見縣令、丞揖而不拜。第九級的五大夫,就可免去所有服役之義務。
再往上直至關內侯、徹侯等爵位的特權,更多就是體現在匹配官職和封地上了。
對於軍爵製度,公孫玉張嘴就來,把秦國軍爵製度的起始、演變過程一一道來。
完顏康年少讀書之時,也曾對秦國的軍爵製度深入考究過,對此極為推崇。在許多史學家論述中,秦國因王翦、白起、蒙恬等名將輩出,所以才能在與六國的交戰中長盛不敗。
在完顏康看來,秦國之所以能名將輩出,根源就在於軍爵製度的建立。
作為一個受過法學教育熏陶之人,完顏康深知,好的製度,能讓人變得更好,而壞的製度,則會埋沒人才。
在秦國軍爵製度下,沒有王翦,也會有李翦,沒有白起,也會有宋起。軍中設立良好的晉升與激勵機製,人才輩出,那是水到渠成。
而在不良的體製之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英雄無用武之地,庸人充斥朝堂。
完顏康將自己對秦國軍爵製度的了解和看法一一道來,令公孫玉喜出望外。
這年頭,朝堂之上,儒家唯我獨尊,律法不過是小道。
完顏康能有公孫玉這麼一個手下,在製定軍規律法方麵,自然省心許多。
公孫玉遇上完顏康這麼一個推崇法治的主公,又何嚐不是萬幸!
兩人將秦國軍爵製度一一剖析,發覺如果照搬來用,放在白馬城並不合適。
二十級的軍爵製度顯得太複雜,白馬城的戰士,多數都是大字不識的草原漢子,讓他們搞懂二十級軍爵的意思和內容,簡直是要命。
況且,二十級軍爵製度是秦朝的一統之本,完顏康若是照搬使用,想必用不了多久,就會被中都某些人利用攻擊。
國中立國,大逆不道,陰謀反叛,這些罪名加上來,相當於自己樹立一個活靶子出來。
為此,完顏康左思右想,參考秦國的法子,加之與時勢結合,構思出一套基本的軍爵製度來。
為奴者,斬一人,脫奴籍。
斬十人,立小功一級,授三等縣爵。
斬百人,立大功一級,授二等州爵。
斬千人,立天功一級,授一等府爵。
俘虜一人,與斬首一級等同。
對於憑借戰功授爵者,主要有四大好處。
一,授爵者按不同爵位,加派糧餉。
二,同等軍職下,無爵位者要禮敬有爵位者,以示爵位之尊。
三,軍中提拔將領之時,有爵位者要被優先考慮。
四,有爵位者,除叛變、謀反等重罪以外,均可憑爵位減罪免死。
在完顏康的構思設計中,以爵位減罪這一點,還可擴及襲爵者直係家屬,爵士過世後,爵位可以繼承。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傳宗接代十分重要,如此一來,何愁將士不奮勇殺敵!
公孫玉聽到這一條時,皺了皺眉,提出異議:“大帥,若爵位可世襲,初時倒也無妨,若是數十年後、百年後,國家如何能承擔如何重負?”
完顏康笑了笑道:“無妨,我心中有數。這個章程可以如此製定:爵位可繼承,但每繼承一次,就要降爵位一等。也就是說一等府爵傳到兒子手裏,就變成二等州爵。再傳下去,就是三等縣爵。三等縣爵之後人,若無新功,就注定無爵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