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盜章節,一個小時後改回正文]
未來糧倉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在海洋中不能長糧食,怎麼能成為未來的糧倉呢?
是的,海洋裏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中的魚和貝類卻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一句民間的話來說,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麵積比陸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矽、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隻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矽、磷等含量十分豐富,隻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麵層。因此,隻有少數範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麵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麵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係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2014年,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折合成蛋白質計算,隻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麵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麵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麼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海洋生物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準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麵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5]
海洋技術
海洋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與全球變化、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研究是人類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拓展生存空間,充分利用地球上這塊最後的資源豐富的寶地的最為切實可行的途徑。
海洋開發,需要獲取大範圍、精確的海洋環境數據,需要進行海底勘探、取樣、水下施工等。要完成上述任務,需要一係列的海洋開發支撐技術,包括深海探測、深潛、海洋遙感、海洋導航等。
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