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理工學院已經創立十二年整,附屬其名下的師範學院也早在崇禎二十年獨立出來,首批畢業的一百名師範生被分配到各地,在各種條件齊全的學堂開啟了自己的執教生涯。
首期師範生可以稱作是是華夏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這批教師都是基礎數學、物理、天文等理科方麵的人才,所任課的學堂是禮部嚴格篩選後挑出來的,學生都是年齡在十二歲到十六歲之間的少年,具備一定數理知識底子,程度相當於後世的高級小學的水平,他們將會從新的老師那裏學到後世初高中的理科內容和知識。
在朱由檢的要求下,師範學院暫不開設文科,隻培養理工方麵的人才。
不是他瞧不起文科,而是他認為,文科對於大明科技發展沒有任何作用。
兩百多年來,大明的進士舉人秀才已經夠多了,在這數萬甚至數十萬文科生的引領下,大明一步步走向衰弱,直至滅亡。
今後的大明需要更多的理工人才,人文方麵有千百年來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足夠社會從中吸取營養了。
再說華夏民族自古以來並不缺乏對文學藝術方麵的方式和思想的極度熱衷者,不鼓勵文科並不代表去限製它,隻要不去限製,那就自然會湧現出大批文科方麵的人才,根本無須刻意培養。
既然要引導全社會形成崇尚務實的風氣,那理科就是必由之路。
實幹方能興邦,空談隻會誤國。
大家都坐而論道,等到敵人打進來,難道會聽你瞎嗶嗶?
師範學院目前的規模還比較小,引進的教育類人才數量還不算太多,所以培養出來的師範生也較為稀少。
一邊引進海外優秀人才,一邊培養本土優質人才,這是師範學院乃至理工學院長期指導方針。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每一項偉大的事業都不會一蹴而就,堅持不懈才是成功之道,急於求成的思想和方法都會被嚴厲禁止。
將來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當絕大多數民眾在物質條件得到充分滿足的條件下,文科生就會登上曆史舞台,他們將會以各種方式為社會提供大家所需要的精神層麵的養分。
以大明現在的社會構成來看,各種曲藝雜耍評書快板歌舞之類的藝術形式,足以保障絕大多數民眾精神層麵的需求,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些形式足夠滿足社會需求。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精神追求是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苦中作樂的情況隻能說是無奈之舉,仁義道德也得建立在衣食無憂的基礎上。
人的私欲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就是聖人也不可免俗,所以,先發展生產力,讓民眾富起來才是硬道理。
皇家理工學院建立以來,在各方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些成就大部分還隻是停留在理論方麵,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製,將其中的某些技術轉化為實用暫時還不具備條件,這其中,蒸汽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