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果殼中的宇宙(1 / 2)

果殼中的宇宙

高考終於平靜而安然地過去,沒有任何意外的激越。隻是無所事事地過了幾天,心中便無端生出了些許寂寞來,令人疲憊的不是忙碌,而是百無聊賴的庸閑。那時想寫文章的迫切心情,在高考過後的餘暇日子裏,竟消散得毫無蹤影。隻是長夏難消,永日漫漫。積習從散漫中抬起高昂的頭,又使我拾起了筆,記下那段忙中偷閑的寫作日子。

去年的夏季,有一樣的驕陽,一樣的高溫。我來到另一座小城報名上複讀班,心中既沒有無謂的悲傷,也沒有無聊的憤怒,平靜而淡然地接受了現實。我的分數雖然過了重點線十多分,可最終是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填誌願時,我故意沒有給自己留下後路,所以此時我便決然進了複讀班。我一向不是個中庸的人,注定了我某些事的激進,即使由此帶來損失,我也從不言悔。

那時的日子是忙碌的,也很單純,隻是為了彌補某個知識點的遺漏,為了使某一科上升某某分。其他很多事情是顧不上的。剛開學時,我給自己定了項紀律:不寫文章,不看課外書。我知道這對我是困難了點,但我沒有別的辦法。我不反對高考,也不抨擊教育製度,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子,我懂得農民的心願,因為我知道我的許多同齡人是連初中都上不完的。我雖然不把\"知識改變命運\"之類的話掛在嘴邊,然而我心中是深深懂得的。抨擊教育製度是貴族的權力,但不是我們的。現實把我們逼到了一個無奈的路口,我們卻不得不毅然踏上征程。

這樣單純而忙碌地過了一兩個月,我一直努力讓自己像那些熱愛學習的好孩子一樣,整天把腦袋埋進書堆裏,對周遭的事物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然而,兩個月過後,我終於發現那對我是怎樣的一種煎熬。我實在無法每天麵對隻高考時有用,而其他地方毫無用處的學問。忽視自己的興趣與理想,一心隻讀聖賢書,那不是我的風格。於是,人滿為患的教室裏,在別人看書做題的時候,我卻默默地寫下一行又一行的字句。然而我是能辨別輕重緩急的,長的東西太費精力,暫時是寫不得的。我試圖在分數和寫作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結合點,我想我做的頗為成功,因為即使我經常寫點東西,在班裏的名次也不會低於十名。但是我卻收獲了更多的樂趣,在通往高考的路上,我邂逅了更多更美的風景。

日子從夏末滑向初秋,又從初秋滑向深秋,我始終獨自穿過所有的日子。我常常一個人,走過校園的花草,回到住處或去吃飯。思考許多事情,漸漸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生命的真正厚度不在於得到了什麼,而是你從生活中體驗到了什麼;比如人生短暫,要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上;比如人生就像一部電影,隻要精彩,故事情節是什麼都無所謂。這些毫不起眼的感悟,對我以後的寫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那些人聲鼎沸的早讀課上,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飛遠了。我總是在背書的閑暇時想到小說的構思。我想到\"我\"到達一個陌生的鎮子,看到那裏的人歇斯底裏地襲擊教堂,但卻沒有一個人知道為什麼。後來\"我\"進入教堂,發現裏麵空無一人。於是我把它寫下了,就是那篇《荒誕》。後來才知道,那是有些卡爾維諾風格的。但在此之前,我卻是連卡爾維諾的一個字也未讀過的。至於其中的寓意,我至今也不大明了。我喜歡這種不確定性,讓人浮想聯翩。

後來,又一個奇怪的念頭闖進了我的腦海。我想寫一個故事,一個對世界絕望的人跳樓自殺,描寫他幾十秒的心理變化,最後在落地的前一秒,他突然又不想死了。這樣的故事當然是惡毒的,然而心慈的我卻是珍愛這種構思的。隻是試著寫了幾段後,才發現這項工作的艱難。在短短的是幾秒鍾之內,讓一個心灰意冷的人突然對生活產生依戀,卻是不易的。我寫了幾個版本,寫了兩三次,終究是沒能完美表達自己的思想,留下了若幹殘本,這篇小說也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