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在古代當“棒棒”!(2 / 2)

陶嚴的視力很好,遠遠就看見木頭搭建的棧橋上有兩列人,在從岸邊通過棧橋往船上運東西。

海山就說:前段時間刮台風,進港的大船少多了,今天我們找到事做了。

看來海山沒少到大港這邊來打零工掙銅錢。兩人走到大港那艘大船的碼頭邊,隻見貨棧門口一旁擺著一張八仙桌,正對著棧橋那邊坐著一個管事的人,八仙桌上攤著帳篷和一個竹筐,裏麵還放著一大把小指粗的竹簽。

坐在八仙桌那裏的是一個賬房先生模樣的中年人,八仙桌旁邊一把竹椅子上麵坐著一個管事的。海山帶著陶嚴走到八仙桌那裏,對著那裏的賬房先生恭恭敬敬作揖:見過宋師爺。

那賬房先生從鼻孔裏哼了一聲,腦袋微微似點未點,先看了海山和陶嚴一眼,見兩人都是身強力壯的年輕小夥子,海山還有些麵熟,應該來貨棧打過短工,就說到:名字?

海山就說:金海山。

那姓宋的賬房先生就提筆在帳簿上寫下“金海山”三個字,又望向陶嚴,陶嚴答道:陶嚴,陶淵明的陶,嚴師高徒的嚴。

宋師爺又問了一句:會水嗎?

倒讓陶嚴聽了楞了一下,沒有馬上回答。他可是國家一級潛水員,居然有人會問他會不會遊泳?還是海山在旁邊幫他回答了:會水會水,遊的可好了。

宋師爺就說:那成。上跳板的時候當點心,把貨物掉進海裏可是要扣工錢的。

說完扭頭對坐在竹椅上的管事人說到:老爺吩咐過,必須找會水的人來搬運貨物,不然從跳板落海自己也能逃生。不會水的落海後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老爺心裏難受。菩薩那裏也不好交代。

那管事的一直閉目養神,聽宋師爺說到老爺,就回到:老爺就是心善,咱們能跟著老爺那真是天大的福分。

賬房先生寫下陶嚴名字後就說到:一箱貨三文錢,兩個人抬也是三文一箱,一個人背也是三文。

陶嚴在路上跟海山閑聊的時候已經知道大文朝時舟山的物價,一斤白米就要三個銅錢,也就是三文錢。陶嚴心裏換算了一下,他記得超市裏麵好像普通白米就是人民幣一塊五一斤。那這樣來算的話,一個銅錢在大文朝這裏的購買力就相當於0.5元左右。看著身邊經過的短工背著的那木箱,怎麼著也有七八十斤。這樣從貨棧經過長長的棧橋再上跳板到西洋大船上麵。來去一趟怕不要上十分鍾,這麼辛苦才掙三個銅錢也就能換一斤米。心下就有些不願意,覺得太不劃算了。海山哪裏知道他在想這些,一臉高興的拉著陶嚴往貨棧裏麵走去。

進到貨棧裏麵,隻見到處是碼得整整齊齊的木箱。看樣子有的是絲綢,有的是瓷器,有的是茶葉,看來大文朝與明朝一樣,也是以這三種為主要的出口品種。

貨倉裏麵管事的人,讓他們每人背了一箱瓷器,木箱背上去必須躬著背彎著腰走,手摳住木箱底下,這樣木箱才不會滑落,陶嚴覺得重倒不是很重,七八十斤的樣子,就是手反在身後不舒服。背著木箱經過貨棧大門口,就有人從那個大竹籃裏麵拿了一根用於計數的竹籌遞過來,有的是塞進人手中,有的是張嘴用嘴咬住。

陶嚴把竹籌拿在手中,他怕竹籌別人咬過。然後就與海山沿著棧橋往那艘西洋大船走過去。扛木箱背木箱對陶嚴來說,實在是算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情,當年在部隊進行體能和耐力訓練的時候,少不了扛彈藥箱長途奔跑這一項。

陶嚴沒想到自己穿越後的第一份工作實際上是下苦力,好聽點叫搬運工。

這種下苦力替人搬運東西的人,往往是從農村進城務工的,他們在陶嚴的老家縣城叫做扁擔,因為人人肩頭上就扛了一根扁擔。而到了省城山城這裏就叫做棒棒了,因為他們肩頭上不是扁擔,而是一根圓圓的竹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