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沒趕上樓市的“金三銀四”,年初林琪琪的爺爺生病住院了,老爺子已經八十六歲高齡,膝下子嗣單薄,一共隻有兩個兒子。這回病來如山倒,林父林母不得不鞍前馬後侍奉左右,再無暇分心去關心樓市種種了。<\/P>
<\/P>
等到老爺子病情穩定一切妥當時間已然到了下半年。<\/P>
<\/P>
林家再次踏足樓市,卻猛然發現一切已經和去年大相徑庭。這一輪樓市漲勢凶猛,就拿林母曾經不怎麼看好的三林板塊而言,上半年中介打電話和她阿姨,三林二手動遷電梯房,78平方250-260萬左右,林母噶自噶眼。三林哦,遠得來,荒得來。然而等到下半年,同樣房型的房子賣到了四百多萬!真真令人目瞪口呆歎為觀止。<\/P>
<\/P>
林琪琪同組的姑娘,同樣單身,原打算在朱家角買套房子給爸媽養老,印象中青浦的房子還是萬把塊一平方,而等到跟了看房團去實地勘察,才發現新房子都已經漲到了三萬左右一平方。嚇得姑娘直呼“不買了不買了!公積金用不掉就用不掉了,我還是吃吃喝喝吧。”<\/P>
<\/P>
反觀林家這次買房的態度倒是眾誌成城。麵對節節攀升的房價,一家三口越挫越勇。也許是當年製止林母買房的教訓著實慘痛,林父首當其衝鼓舞:“買啊,怕什麼!現在不買以後更加買不起了!”<\/P>
<\/P>
汪愛琴想著她的大飄窗她的連著客廳的大陽台內心也是激情彭拜。<\/P>
<\/P>
林父林母這輩人,從最早的單位福利分房一路經曆過來,看多了也看開了,深知買房這件事該出手就出手,不要等,等等等等就踏空了。八十年代末報紙上報道當時北京上海的兩居室商品房的價格是一個當代大學生節衣縮食攢一百年的工資才買得起。而現在呢?<\/P>
<\/P>
此一時彼一時,做人眼光要長遠。<\/P>
<\/P>
而且林父林母有老一輩人特有的務實和變通。眼看之前看好的地段漲得離譜,果斷放棄,往偏遠的地方再開辟疆土。<\/P>
<\/P>
“又不坍台的咯。”汪愛琴振振有詞地給林琪琪汰腦子:“阿拉就這點預算,能買就買,不能買就換別的地方,現在上海公交都很方便的。哪能可能要求樣樣好咯?又要大飄窗又要內環又要地鐵房又要學區又要商圈又要醫院還要有增值空間,這麼好的房子是有的呀。諾!湯臣一品,可是湯臣一品就不是這個價錢了呀。在能力範圍內買到最合適最能滿足你條件的就可以了。”<\/P>
<\/P>
林琪琪聽她一席話生讀十年書,當下放棄了無畏的顧慮和掙紮,複又開始認認真真做起了功課,老老實實和爸媽坐地鐵去看房。<\/P>
<\/P>
林家最終把房子買在了遠郊,離舅舅家不遠,步行地鐵站十五分鍾左右。<\/P>
<\/P>
105平米的三房兩衛,房型緊湊,南北通透,林母的大飄窗大陽台林父的浴缸和林琪琪的書房都有了著落。第一次跟著銷售去看樣板房,一家三口剛踏入區就異口同聲對其環境讚不絕口,芳草遍地鳥語花香,塑膠跑道羽毛球場網球場應有盡櫻<\/P>
<\/P>
房子是期房,兩年後交,算在林琪琪名下。汪愛琴看她從付意向等搖號開始到選房付定金簽預售合同交首付款,中間不停和對應銷售聯係確認種種事宜,又要一個人跑前跑後,一會兒去人行拉征信報告一會兒開收入證明一會兒又要交齊資料辦貸款,頗有種“我家女兒初長成”的欣慰。在她眼裏女兒一直是個媽寶,沒想到她平日裏嬌氣糊塗辦起大事倒是井井有條幹脆利落。<\/P>
<\/P>
林家的房子終於是搞定了。一家三口胸中大石落地,買定離手,從此後漲跌隨緣。<\/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