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屍體(1 / 2)

林蒙搖了搖頭,說:“伯喈先生,莫道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蔡邕喃喃念叨:“莫道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哈哈哈……”蔡邕說著便大笑起來,卻不知他為何而笑,隻是在旁人聽了卻有些淒涼,蔡邕作為士人中的泰山北鬥,無論才學還是人品或者其他的什麼,都少有人可與之比肩,人一旦活到這樣的巔峰之境,就會覺得孤獨,就會需要有人陪伴,這個人不是親人,也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己,一個能夠理解自己、懂得自己、有能力與自己談論喜歡的東西的人,而在林蒙身上,蔡邕感覺到他的博大非自己能比的,他的思維更是天馬行空,仿佛脫韁的野馬,完全不受世俗的束縛,他蔡邕也想過要做這樣的一個人,結果窮盡一生的精力,非但沒有做到,反而無意之中給了自己無數無形的枷鎖。而林蒙做到了,所以蔡邕不但對這麼一個年輕人欣賞,甚至有些羨慕。事實上,林蒙兩世年歲加起來也不比眼前這位看起來顯老的伯喈先生小多少,林蒙在那個世界裏也算得上是高端知識分子,而且他的經曆離奇曲折,這一切都非蔡邕所能比擬的,蔡邕再怎麼博大,再怎麼豁達,再怎麼不羈,他始終還是東漢末年的一個人,一個封建社會的高端知識分子。這個時代的識字率估計隻是個位數,一個能讀懂書的人就能受到平常人的另眼相看,蔡邕又是這些讀書人中的佼佼者,所以受到所有讀書人的尊重甚至崇拜,可是林蒙無論知識麵還是見識都比這位伯喈先生博大,無奈卻在一個識字率百分之十以上的社會裏,個人的力量顯得暗淡多了。

文人一旦失意,最常做的人就是拉個人來陪他喝酒,既然身邊有林蒙這個“千杯不醉”的酒壇子在,蔡邕自然要一醉方休,喝得他有些神經錯亂,居然在這裏又賦詩又跳舞,林蒙也舍命陪君子,盜竊一首《將進酒》放聲吟誦出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蔡夫子,昭姬妹,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何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

由於後麵的內容牽涉到太多不符合此時的情境的東西,所以林蒙很自覺地放棄了,以免露了馬腳,猶是如此,亦能表現出此詩的不凡了,引得蔡邕和蔡琰父女二人拍手叫好,尤其是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這也算得上是一句哲理之話,蔡邕不禁細細地品味著。

蔡琰問道:“林大哥,你說的這意思是不是說,隻要是人,必有自己的用處,對嗎?”

林蒙心裏道:“嘿嘿,才女不愧是才女,就是一點就通!”然後笑道:“蔡妹妹,你可知道‘垃圾’一詞作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