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 / 2)

劉備伐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全境,同年關羽在荊州大勝,威震華夏,蜀國實力達到全盛時期。但時隔不久,吳國襲荊州,斬關羽,蜀國荊州軍團全軍覆沒,荊州全境被東吳控製。消息傳到成都,劉備震怒,留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守國,自己親帥大軍討伐東吳,這就是曆史上的夷陵之戰。曆史上對劉備這次討伐東吳褒貶不一,總體來說貶大於褒,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劉備討伐東吳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看劉備伐吳的必要性。

(一)用現在的話說,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侵犯。荊州屬於蜀國的領土,現在被東吳奪走,蜀國豈能善罷甘休。雖然吳蜀兩國是同盟,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同床異夢,加上吳國背約在先,如果蜀國放任東吳奪取自己的國土,斬殺自己的兵將,那蜀國的百姓會怎麼看待這個政權。此時魏國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王,蜀國統治集團中有人提議先討伐魏國,但是當時蜀國內部荊州集團占有很大分量,軍隊中來自荊州的兵士也有很大比重,老家地被端了,而統治者卻先去討伐別人,他們肯定會對這個政權失去信心,至少也會大打折扣。劉備一代梟雄當然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曹丕的政治能力不亞於其父曹操,之所以敢在此時冒天下之大不諱,不是因為他急於當皇帝而是他算定蜀國不會在此時發難,吳國偷襲蜀國在客觀上也給曹丕稱帝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曆史機遇。如果吳蜀兩國關係沒有破裂,那曹丕可能也不會貿然稱帝,因為那會讓吳蜀兩國共同興兵伐罪師出有名。從另一方麵而言,蜀國一直以來都以“大漢正統”來籠絡民心和人才,現在大漢的領土被奪,這屬於犯上作亂,是反叛行為,蜀國要想繼續以“大漢正統”的名義維持統治,就必須以其正義之師討伐“反賊”。因此,從國家角度來講,蜀國必須討伐吳國,以確保人民和各個階級對蜀國政權的肯定。

(二)蜀國當時的領土主要由荊州和益州組成。蜀國雖然沒有控製整個荊州,但在荊州的勢力範圍至少也占其全國實力的四分之一,而且荊州是蜀國發家基礎,蜀國在荊州地區經營多年,民心依附,加之荊州地區物產豐饒,人傑地靈,諸葛亮、蔣琬、馬良、魏延、黃忠等皆是荊州人氏,為蜀國提供了豐富的後勤資源和治國人才。同時,荊州地區是蜀國兩路北伐的根據地之一,關係著蜀國的北伐大業,現在被東吳奪走,直接導致了蜀國兩路北伐的破產,對蜀國長遠利益的負麵影響甚巨,加上上庸失守,張飛被殺(凶手還逃到吳國),這些因素使劉備必須討伐吳國。

其次,分析一下蜀國伐吳的可行性

(一)蜀國經過多年南征百戰,發展迅速,特別是奪取西川和漢中之後更是實力大增。此時,蜀國人口已經近百萬,軍隊已經發展到十餘萬,加上剛剛擊敗曹操,士氣正旺。況且,這次是吳國背約在先,蜀國出師有名,以“複仇”為名更能激起廣大荊州兵將的戰鬥力,此時討伐吳國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