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錯誤的“幽州太守”

《三國演義》第一回描述:“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

“幽州太守”這個稱謂是錯誤的,這是因為:

《三國演義》描寫的確切紀年是從後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開始,到杜預、王濬滅吳為止(公元280年),總共111年。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公元222年孫權稱帝,開始正式進入三國時代!

所以,在公元220年以前,還屬於後漢時期。

後漢時期,行政區劃主要為州、郡、縣三級。

全國分十二州和一個司隸轄區(相當於現在直轄市北京市的地位),十二州分別為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並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按後漢官職職稱,州的最高長官是“刺史”,後來又改為“牧”,郡的最高長官是“太守”。超過一萬戶的大縣設“縣令”,不滿一萬戶的縣設“縣長”。

後漢時期幽州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北部、遼寧、吉林各一部分。它的最高長官應該是“刺史”,稱“太守”肯定是不恰當的。

結合劉焉的履曆和書中內容,此處應該為“涿郡太守”比較合適。

一是劉焉早期沒有做過州“刺史”的經曆,隻是在後來在做了“益州牧”(益州相當現在四川、貴州、雲南大部分,陝西南部、湖北、甘肅各一小部分)。

二是劉備、關羽、張飛都在涿縣,涿縣是涿郡的治所地。

三是劉焉做過南陽太守,做涿郡太守也是有可能的!

至於第三回說到十八路諸侯時,有西涼太守馬騰,西涼是一個籠統的地名稱呼,作為虛構是可行的。

(二)解良還是解縣?

對於關羽的出生地,現代人一直有些爭論,有好幾個地區都爭著說關羽是他們當地人,為什麼?都是從旅遊資源的角度出發考慮,有了曆史名人,也就有開發旅遊的資源。

關羽到底是哪裏人?

按《三國演義》書中第一回的描述:關羽自我介紹:“吾姓關,名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

然而《後漢書.郡縣誌》裏記載得很清楚:

河東郡屬於司隸管轄,後漢時期,司隸管轄七個郡,分別為河南郡、河內郡、河東郡、弘農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河東郡有二十縣,但沒有解良縣,倒是有解縣。

因此“河東解良人”有可能是“河東解縣人”的筆誤,以前書籍印刷質量不太好,字跡模糊,“良”和“縣”兩個字字形近似,刊印發行時將“解縣”看成“解良”很有可能。

退一步來說,作為,虛構地名也是完全允許的!

實際上,《三國誌》記載,關羽就是“河東解人”,“解”即為“解縣”,清楚明白,毫無異議。

(三)人人“以一當百”?

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第一次上戰場,是擊破程誌遠帶領的黃巾軍。

書中第一回描述:“人報黃巾賊將程誌遠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

黃巾軍程誌遠統兵五萬犯涿郡,劉備三兄弟引五百軍對敵,結果五萬黃巾軍竟被五百官軍所敗,糾其原因,皆因黃巾主將程誌遠、鄧茂各被關羽、張飛所殺,餘軍於是潰敗。

這樣的描寫,當然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為的是突出劉關張首立戰功的威風,但也寫得太神乎其神了,不符合常理事實。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就算劉關張能以一當百,難道他們所帶幽州太守劉焉手下官兵也能人人以一當百?顯然不可能!這就不是誇張的手法,而是神化描寫了。

這樣的神化描寫決然比不上後麵的如張寶做法,左慈釣魚,孔明祭風等純神化描寫來得精彩。

(四)穿越的“中山府”

劉備因為破黃巾軍被朝廷授予官職。《三國演義》第二回:“因此玄德除授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克日赴任。”

我們先不考究有沒有“定州”這個地名,因為可以杜撰。

但是“中山府”這個地名稱謂卻是萬萬不能在東漢出現的,因為“府”作為地理稱謂是在唐朝以後才出現的,在東漢對區域稱謂“府”就有穿越的痕跡了。

實際上,據《後漢書.郡縣誌》郡國誌記載,安喜縣屬於中山國管轄,中山國屬冀州管轄。。

後漢的“國”也相當於“郡”的範疇,比如豫州管轄範圍內有沛國、陳國、魯國等,冀州有中山國、河間國、清河國等,青州有齊國,徐州有琅琊國、彭城國、下邳國等等。

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在書中出現“府”的地理稱謂當然是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