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暴君找回來一個親閨女,身份背景不詳,便直接被封為平安公主,入了玉牒(皇族族譜),此事,不管深(後)宮之內的妃子,還得前朝的朝臣,都覺得不妥。
奈何,此時此刻,文官自身不保,忙著重啟科舉一事,不敢觸暴君黴頭,所以,很是低調,閉口不提此事。
就算職責所在,必須對此事覲言、遞奏折等,也得等科舉之風過去。
如此,找不到出錯,他們才可以繼續在朝堂之上繼續肆無忌憚的蹦噠。
文官很有默契的沉默,那武官更不會管此事,按照他們的想法來說,人家當爹的,找回自家親閨女,關你們這些大老爺們屁事,正事不做,盡盯著家長裏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和長舌婦八婆有啥區別。
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些武官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文官每每與其起衝突,都直接來一句,我與你們這些莽夫,說不清楚。
後麵,不管武官如何作妖,文官都隻字不提,是講不清楚嗎?
不是,是怕被揍!
這些武官,你越和他們講理,他們一根筋,就紅著臉辯駁,最後,說不贏,直接從口舌之爭,變成拳打腳踢。
一個善武,一個善文,武官說不過文官,隻能動拳頭,文官打不過武官,隻能動嘴,但一旦開戰,受傷的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
據現有的史料記載,這還真有文官和武官在朝堂之上動手的,結果,武官動起拳頭來,沒輕沒重,一不小心把文官打的不能人道。
至此之後,便流傳下來一個規矩,文不與武鬥,若如真要起衝突,那文官還得乖乖閉嘴吧。
朝堂上,沒有人當這個出頭鳥,那深宮之中,自然也得有人管。
否則,今天接回來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閨女,暴君一句話,入了玉牒(皇族族譜),賜了封號,明日,是不是就接會回來一個太子。
這樣,至深宮之中的女人,於何地,至這些名正言順的皇子公主與何地?
再則,自暴君死而複生後,以休養為借口,不僅未踏入深宮,也不翻任何妃子的牌子。
所謂家花沒有野花香,按照這個趨勢下去,深宮的女人,不僅比不上外麵那些上不得台麵的女人,連擁有孩子的權利,也被剝奪。
這樣的風氣,隻要開頭,一切皆有可能,再未發酵之前,必須阻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朝堂之上,還未發起戰爭,這深宮之中的女人,已經統一戰線。
就連有兒女的妃子,也毫不猶豫的參與進來,為何呢?
因為暴君對這個閨女太好了,好到古小妹,現在叫啥來著……衛禮福,可以任意出入乾清宮不說,宮殿,賞賜,吃食,皆是上等,這待遇都超過一國之後,這簡直沒有規矩。
雖個個義憤填膺,但都不敢當這個出頭鳥,畢竟位份就擺在那裏,沒說話資格,就算有,也不敢作死也。
暴君這個頭銜,不是白來,憐香惜玉,對於暴君而言,那是不可能,最多看你家族勢力大,讓你稍微蹦噠一下,否則,蛇窟,不過是小兒科。
眾妃猶如約好一般,集體出現在坤寧宮,說是來請安,其實是請皇後,去說服皇上,莫要壞了老祖宗留下的規矩。
作為皇後,四大家族之首的李家女兒,從小受到濃厚的官場熏陶,陰謀詭計,見多了,自然明白,這些妃子琢磨的是什麼。
她又不傻,怎麼可能代替他們,當這出頭鳥,到時候,事未成,裏外都不是人,重點是,到時候影響到她皇位不說,還影響她皇兒衛禮玉前程。
她可聽皇兒親明言,暴君曾留聖旨,讓其繼位,因根基不聞,在家族長輩的規勸下,他暫時放棄繼位。
而再觀暴君對皇兒的態度,越來越好,不僅讓其涉政,還讓跟著丞相處理政務,就這麼一點,說明目前而言,他乃皇位的最佳繼承人。
將這些看的透徹,悟的明明白白的李梓馨,她知道,她現在唯一需要做好的,便是身為皇後的職責而已。
對於這些妃嬪的話語,她也不過是當耳邊風,隻是,最後,稍微對這些妹妹提點了一下。
說這公主,遲早要出嫁……
這話,說到這裏,就沒了下文,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