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弓弩兵陣(1 / 2)

龐蔥站在戰車上,看著趙軍已經部署完畢,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扶在寶劍上的手,竟然不自覺的有些顫動。因為,這也是他第一次,親自指揮這麼多的人。

“將軍,我軍已在城池外三百步準備。”

龐蔥點點頭,在這個距離上,他已經可以看到,城牆上的中山國軍隊已經立起了盾牌。很顯然,這是防守的慣有路數,隻要撐住了趙軍的第一波進攻,趙軍就隻能近戰接敵了。

“令,中軍弩箭手,前出一百步準備。”

“是”傳令兵匆匆退下,揮動令旗,同時金鼓相交,中軍弩箭手得到命令,跟著鼓點,徐徐前進。

戰國時期軍隊的通信工具,並不像現在如此簡單,可以通過電話或者無線電進行指揮,而是通過三樣工具,進行短距離指揮,他們分別是鼓、金、旗,亦稱之為三官。他們各有各的作用。

所謂鼓,一般是戰鼓,都是懸掛於鼓架之上,鼓身橫置,其後站立一人,雙手持鼓桴,左右錘擊。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作戰方麵,他是負責發動,負責進攻而用的。

一般情況下,鼓聲響起,意味著進攻開始,鼓聲越疾,進攻就越快越猛,鼓聲有規律,說明要開始調整進攻或行進順序,鼓聲戛然而止,則說明鼓手受傷,頓時,整個部隊都會陷入混亂之中,搞不好,就會被對手打一個反擊。是以很多兵家耆宿,都對戰鼓做了非常高的要求,甚至連敲鼓之人,都要選英勇之人,並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去幹的活。

第二是金,金並不是指金子,而是四件青銅樂器,分別是鐃鐸錞鐲,而且四種樂器並不是為音樂而生,而是為了防守,為了退兵,為了停戰而用。

《周禮·鼓人》中說道: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饒止鼓,以金鐸通鼓。也就是說,用金錞調和作樂時的鼓聲,用金鐲節製行軍時的鼓聲,用金鐃停止行軍時的鼓聲,這三種,都是有專門的人去負責的,唯獨最後一種,所謂金鐸,是控製在主帥手中的,他通過控製金鐸,來控製軍鼓和其他三金的配合,從而控製整個部隊。不過,很多主帥並非親自使用金鐸,都是由傳令兵來完成的。

那麼,什麼是旗呢?所謂旗,就是用來控製軍隊出動的道具了,一般情況下,每個國家的軍旗都是不同的,因為根據《周禮》所記載,天子和諸侯以及大夫所用的軍旗,都是不同的,不用在上麵的紋樣和裝飾上。

軍旗是為了出動軍隊,為了節製軍隊,為了抑止軍隊而用的,每個方陣都有自己的紋樣的軍旗。當統帥要求某個部隊前進時,他開始使用金鐸傳令,旗手和鼓手分別根據命令行動。當該方陣的指揮官,聽到鼓聲,看到自己方陣的軍旗揮動時,就開始根據鼓聲傳遞的信號,作出各種指定要求。

所以,在古代,訓練真的很重要,特別是這種比較麻煩的信號傳遞方式,如果不多加練習,肯定是無法完成指定動作的。而這個時候,如果在衝鋒中,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問題,甚至輸掉一場戰役。

當李拙向趙雍解釋完三官的使用方式是,趙雍整個人的表情,是懵逼的。他沒想到,從電視劇裏看到的如此簡單的指令,回到現實中,就這麼複雜,在容錯率如此小的情況下,古人通過這套係統指揮交戰,果然這個時代的將軍,即使是最不靠譜的,都要比其他人厲害很多,至少在軍隊統帥上,表現就要非常強大。

“那麼,看龐將軍這意思,是要中軍的弩箭手進行第一波進攻了。”趙雍不自信的說道。

“不錯,一般情況下,主帥都會選擇用弓弩手進行第一次試探,也是一種壓製,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讓敵人害怕。”這個時候,帶兵經驗太少的李拙,就無法進行解釋了,隻有依靠肥義。肥義雖然現在已經很少帶兵了,但是早年的經曆,讓他在軍隊的統帥方麵,還是非常有發言權的。

這一點,其實趙雍很快就能理解,畢竟看多了電視劇,這種情節和橋段是非常經典的。而且,從正常的邏輯考慮,自然也是從遠及近的。“孤聽說,其他六國之中,以韓國和秦國的弓弩最強,不知道是也不是?”

“此言非虛也。七國之中,論弓弩設計之精巧,當屬韓國為最,就連秦國,都未必比韓國要強。無論是弓箭,還是弩箭,韓國都份數第一。據說,韓國最強的弩箭,能夠在六百步外進行發射,而其部隊,還配備有腳踏上弦的蹶張弩,其距離也是非常恐怖。”肥義繼續說道,“韓國的都城宛,甚至配有大型弩機,其攻擊力之前,速度之快,也是非常強力的。不是其他國家可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