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趙國新貌(1 / 2)

邯鄲城,龍台,乾元殿。

這個和後世隋唐時期的那座乾元殿千差萬別的大殿,是去年龍台翻修的時候,趙雍起的名字。他當然不知道,在幾千年後的長安城,也有這麼一座同一名字的大殿,而且規模之巨,足以載入中國古建築史冊。純粹是從“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一句化來所用。大有萬物興盛,自此而始的意味。

其他翻修的,還有坤德殿,也就是伯姬作為王後的寢殿;慈明殿,君夫人的寢殿。作為趙國新的政務核心,白虎廳正式改名叫白虎殿,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主要對在此當值的大臣的生活起居進行了改善,增加了休息的房間。畢竟在值的幾個大臣,哪一個年齡都不小了。

雖然如此,幾個大臣也越發覺得,自己的作用已經發生了變化。趙雍成立白虎廳最初的原因,是因為他要進行新政,而被他分權設立的幾個大臣各自各派,都有一部分勢力,趙雍想要推行新政,需要獲得這幾位最大的支持,否則斷然難以施行下去。而趙雍和幾位大臣,自然就是互相商量著來,妥協推進新政。

白虎廳雖然改成了白虎殿,但是其功能,已經成了上傳下達的秘書處。很多軍政大事到了白虎殿,當值大臣除了對些許事情做出安排之外,更多的派人召集其他成員,並向趙雍彙報情況,對於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他們是不敢專斷的。當年晉國“六卿亂政”導致三家分晉,是自己很多人都擔心會再次出現的局麵,然而至今,除了四個人互相掣肘之外,倒也沒出現什麼問題,究其原因,大抵是因為如今的趙國,並不像當年晉國一樣,文武並處一門,而且每個家族都擁有私兵,有封地。而現在,雖然四卿都有封地,但是已經不允許蓄兵,何況四卿的封地並不大,隻要繼續實行郡縣,不再進行封地,那麼即使這些大臣想養兵,也養不起。更何況,趙雍堅決推行文武並行,不再將出一門,也就避免了軍權政權皆出自一門的弊端。

按照當初趙雍的設想,趙國的邊境地區已經完全推行了郡縣製,所有宗室的封地都已經收回,並在晉陽附近重新選擇了土地進行了劃分,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喜的是邊境之地多有戰亂,封地多不固定,收成也不穩定,到了內地就好多了,愁的是,家族都劃到一塊,想多占多拿,是行不通了。對於這些人,趙雍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畢竟是一奶同胞,雖然和自己關係不大,但對方來頭不小,幾個長老還是自己爺爺輩的人,實在得罪不起,也隻能靠肥義多加監管,和趙成多加督促了。

邯鄲城在原來的基礎上,也進行了擴建和加固。主要幹道加固了巨石,加修了排水係統,城郭的城牆擴建到將將王城也包裹在內。此外,城牆的防禦設施也進行了重新布局和增加,不但添置了床弩重弩等防禦設備,還修築了甕城,設置了馬牆,至於其他一應防禦設施,自不贅言。讓邯鄲也成為了一座堅城。

即使是這樣的大拆大建,耗費不少,但是無論趙豹還是趙成,到都沒有太大的意見,無他,有錢罷了。

趙國的財政機構分為兩個,一個內史,一個少府。內史歸司徒負責,總管全國糧食征收情況;少府歸遺人司負責,總管全國稅賦征收使用情況。

從去年開始,趙雍將“大畝製”和“分壤定籍”同時推行,大畝製其實對於趙國是老調重彈,早在公仲連變法時,趙國已經開始推行大畝製,這一次隻不過是進一步強調而已;而“分壤定籍”就是根據土地之良莠進行分別征稅,而不是一刀切,雖然比之“舍地而稅人”收租較少,但是在當前情況下,足以應付趙國現有的開支收入。而這些賦稅,皆入內史,負責全國錢糧支配和官吏俸祿管理。

同時,少府在之前商稅、手工稅的基礎上,收回“山澤之稅”“鹽鐵之利”,均需向國家交稅。趙雍的冶鐵業其實比較發達,境內的鹽池鐵礦之利,也蔚為壯觀,之前並非沒有收稅,而是劃歸到了商稅之中,其利非常小。去年,趙雍下令鹽鐵之利要重新厘定劃分稅額,趙國的稅收收入立刻翻了一番。並且,為了不至於讓商業活動完全斷絕,趙雍要求遺人司將田賦交接給內史之後,全部轉入商稅、手工稅、鹽鐵山澤稅收的管理之中,同土地一樣,劃定層級,定層收稅,而不再稅額均一。

這一條政令的推行,對於商人來說簡直是苦不堪言,事實上征收商稅對於他們來說,不能說完全不能接受,很多人是願意繳稅的,但是如果定層收稅,那麼對於富人來說,就有些難受了。他們通過自己結交的各級官吏,紛紛上書,希望趙雍更改政令。雖然結果是,稅率的略有緩和,但是略勝於無。更何況,趙國官吏除非後台非常硬,還在經商,隻不過也掛的是親戚的招牌,不敢自營,是以很多官員對於這件事情,也不甚熱衷。再說了,國家有錢了,他們的俸祿也跟著漲,何樂不為呢?

就是這樣一步步的推進,趙雍無意中將趙國的官僚製度建立了起來,隻不過他意識不到罷了。不過同樣的問題也出現了,就是趙國的大小官吏數量,也幾乎比之之前增長了不少,這就是趙雍始料未及的。

趙雍翻開一份竹簡,這是趙豹今天送來的一份奏章,目的隻有一個:考功升遷。這件事,本來也是趙雍之前接觸不到了,隻不過後來,趙雍將四卿以下三級官吏的任免收回之後,這件事情趙豹就呈送趙雍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