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一戰擊潰秦軍,成為景翠最大的遺憾,雍氏城周圍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想要再找機會和秦國決戰,斷然是不可能了。樗裏疾既然是秦國名將,第一次可能被楚國騎兵打個措手不及,第二次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加之探馬來報,來自韓國和魏國的援軍突然又有了動向,正全力向雍氏城趕來,景翠若是手上有六層是騎兵,就敢搏殺一會,然而現實很殘酷,於是楚軍隻能暫時繼續在潁水兩岸駐紮,既不撤退,也不進攻,似乎在做最後的掙紮。
樗裏疾通過景翠這患得患失的布局,看出此人心情之矛盾,既然如此,也就不再猶豫,親自帶兵襲擊了楚軍大營,楚軍死傷無數,景翠匆忙之間,隻能選擇撤退,在穎水南岸駐紮,防止秦軍入境。
景翠的失敗,讓猶豫不決的魏章看到了機會。因為來自樗裏疾的壓力,他斷定屈匄輕易不會離開析邑南下,於是他率領大軍,繞過了重兵把守的析水,直接攻擊丹陽。這讓已經在析邑做好準備的屈匄大驚失色,急急忙忙調兵遣將,對丹陽發起了進攻,另外一方麵,也不得不分兵做好析水的防禦工作。
此時,北路的樗裏疾發來消息,願意和魏章一起,同時擊潰景翠和屈匄兩路大軍,魏章欣然同意。
樗裏疾的計劃是,大軍撤退到雍氏城後,將秦軍兵分兩路,一路佯裝從景翠駐軍大營處渡河,造成大軍南下支援魏章的假象,吸引景翠大軍將注意力放在這支部隊上。接連戰敗的景翠大軍果然中計,企圖消滅這支偷偷渡河的秦軍,沒成想樗裏疾主力卻從穎水下遊渡河,等景翠大軍自以為得手之後,秦軍的真正主力已經攻打到了景翠大營門口,楚軍潰敗,景翠死裏逃生,帶著少數部隊逃走了。
另一方麵,收到景翠方麵消息,“秦軍”主力已經被景翠“消滅”的消息,屈匄沒有了後顧之憂,開始率領大軍進攻丹陽,已經做好準備的魏章也不再心慈手軟,在丹水和析水之間的“丹析之會”設下埋伏,迎接匆匆而來的楚國軍隊,趁著楚軍半渡之時發起衝鋒。
秦軍的出現,讓楚軍驚懼不已,但是大部隊正在渡河,想要撤退談何容易。屈匄和副將逢迎醜等人不得不立刻組織部隊進行反擊。本來軍容整齊,戰鬥力勇悍的楚軍和秦軍作戰,勝負乃是五五之數。隻不過魏章的秦軍已經率先對地理興勝做好了調查,又在敵軍半渡之時發動攻擊,天時地利人和,楚軍焉能不敗?最後,不但八萬楚軍在此戰中丟失了性命,大將屈匄、逢迎醜也被秦軍俘虜。而尚未渡河的楚軍,也趁機撤回了析邑,繼續屯兵在此,對占領丹陽的秦軍構成直接威脅,並震懾了在穎水駐紮,時刻可能南下的樗裏疾。
丹陽之戰,秦楚第一次交鋒,楚國付出了八萬人士卒,七十多位將領的損失,這不僅僅讓天下為之側目,也讓所有人對秦國的實力有了更直觀的感覺。至於楚國,不但沒有收到挫敗,反而對於秦國的厭惡更甚。因為魏章占領丹陽不久,漢中方麵就傳來了消息,西城失守了。
西城,就是楚國的漢中郡。巴蜀之於秦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楚國人位於巴蜀的下遊,此地又多是崇山峻嶺,車馬不能並行,隻有零星盆地位於其間,地勢太過險惡,不易行軍,而楚軍內部對於占領巴蜀,興致缺缺,致使最終秦軍先一步占領了巴蜀,直接麵臨的,就是楚國的漢中郡。
這個時候,漢中至於秦楚兩國,就是最好的緩衝地帶。楚國占有此地,便可以憑借地勢,和秦軍周旋;而秦軍占領此地,則進一步鞏固了剛剛占領的巴蜀之地,免遭楚軍威脅。
秦王駟見雙方激戰正酣,而楚軍在丹陽大敗,立刻下令甘茂率領秦軍從巴蜀出發,沿著漢水南下進攻楚國漢中郡,楚軍大敗,經營多年的西城淪入秦國人之手,徹底失去了漢水上遊的控製權。而秦國,完成了對巴蜀占領的最後一塊拚圖,為巴蜀打造了一塊堅實的屏障。
秦國勝利了,這對楚王實在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當初他一意孤行,非要進攻秦國,最終換來了失敗的結果。然而這樣的結局,非但沒有令他後悔,反而讓他怒火中燒,失去了理智,再次下令,征召楚國士卒約二十萬,不日親自率兵,進攻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