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魏國的相邦選擇問題,成為了近日來各路諸侯最關心的問題。說到底,這和魏國的地理位置有關,作為整個中原的十字路口,魏國的選擇不可謂不大。隨著張儀來到了大梁,張儀、公孫衍和田文三個候選人的競爭越發激烈起來。而且似乎每一個人,都很有潛力。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誰能夠搶到先機,誰就能夠在接下來的爭鬥中取得主動權。
然而這一切,最終在一隊來自趙國使者的參與下塵埃落定。
虞信站在大梁王城外,等待傳召的使者前來傳見。他的目光打量著這座號稱中原第一堅城的城池,思緒卻已經不知道飛到了哪裏去了。
隨著燕王職繼位,燕國越來越有生機,特別是一些天南海北的名臣能士,在聽聞燕王求賢若渴之名後,紛紛前往效力,即使趙國也有一些人轉投到了趙國。據他所知,一個叫劇辛的校尉就受到了燕王的特別器重,而這個劇辛,曾經就是趙國千金營中的將士。
出現這種狀況,是趙雍始料未及的,於是在告知燕王之後,原本作為精銳的趙國百金騎兵開始有序的離開燕國,回到趙國,一些將領也撤了回來。若不是燕王職特別要求趙雍留下一支精銳駐紮燕國,作為王牌來抵抗來自齊軍的報複,趙國可能已經遠離了燕齊戰場。
燕王職在經曆了將近一年的休整之後,兵強馬壯,已經在開始為收複南方被齊軍占領的燕國土地而做準備了。這個時候做出這個表態,多少有些讓安撫趙國之意,唯恐趙國在自己和齊軍交戰時,從後路襲擊自己。畢竟,離薊都最近的軍都陘還控製在趙國手中,說句不好聽的,隻要趙國願意,駐紮在軍都陘的趙軍上午出兵,一個時辰之後,薊都就會被趙軍團團圍住。
而虞信作為趙雍的小師弟,也隨著趙軍從燕國撤退的潮流回到了邯鄲。趙雍讓他去燕國,是覺得虞信並非趙國官吏,身份不容易引起懷疑,沒想到這個小師弟作為燕趙之間的聯絡官,在燕王職麵前完成的非常出色,燕王甚至再三挽留,都被虞信拒絕了。這才得以回到邯鄲。
趙雍終於決定插手魏國選相之事,可能是商人本性中,對風險和利潤的追求,讓他選擇了這樣做。而他選來選去,還是想到了自己這位小師弟。於是親自去褐冠子處請這位小師弟出山。虞信本來是希望多照顧逐漸老邁的褐冠子一段時日,好在魏國不遠,也就答應了。這才有了他此刻出現在大梁城這一幕。
說起來,他是站在趙雍這邊的,插手魏國之事對於趙國來說,有風險,也有機會,總是要試一試。關鍵在於,如何去說這件事情,才會被魏王所接受。
“傳趙國使者覲見。”
正當虞信深思的時候,終於傳來讓他們覲見的消息。他整了整衣冠,邁入大門,看見一個年輕的小吏站在那裏,似乎是等待自己,他見虞信走了進來,趕緊迎上去,行禮。“可是魏國虞信先生。”
“正是。”
“小子名喚魏齊,乃是殿前小吏,大王令我帶先生到大殿拜見。”
“有勞。”虞信點頭應是。魏齊見他如此客氣,心裏不由親近幾分,話也多了起來,不過是為了提醒虞信魏王的一些習慣,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虞信沒想過到這個小子竟然對自己如此客氣,心裏也有些好感。
“趙國使者虞信,拜見大王。”
“先生免禮。”魏王抬手示意。
“不敢。小使自邯鄲而來,因之前大王祝賀我趙國公子誕生,趙王感激不已,特命小使前來,略備一些禮物,以示感謝。”
“魏趙是友鄰之邦,又源出晉國,自然比別人親近一些。向趙王表示祝賀,本就是應有之意,趙王不必介懷。”魏王大方的說到,其實他心裏的盤算很簡單,就是如今秦楚暗弱,齊國和魏國又有新仇舊恨,趙國雖然和魏國也有摩擦,好在大家都是一奶同胞,比齊國應該好溝通,這才動了心思。
虞信聽到魏王說到兩國關係,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遂說到:“大王說的言之有理,趙魏乃是友鄰之邦,又是源出晉國,自然比其他國家要親近許多。是以魏國有什麼事情,趙國是非常關注的。”
魏王也不是傻子,如何聽不出虞信的弦外之音呢?他擺擺手,笑著說到:“有勞趙王惦念了。”
魏王打哈哈,虞信可是認真的,他開門見山的說到:“聽聞大王正在為魏國的相邦人選之事煩惱,對此非常關注,也希望大王從魏國的利益出發,謹慎選擇相邦人選。”
“這個是自然的,寡人對於自家相邦人選當然非常謹慎,也就不勞使者操心了。”言語之間,已經有些生氣了。當然,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家事被別人指手畫腳,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