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就是兩年。
在這兩年裏,作家江餘川再也沒能寫出能與《破碎》相提並論的作品。
媒體對《破碎》的評價也從“屬於江餘川的時代將要開啟”變成了“沒落前的回光返照”或是“曇花一現”。
而對江餘川本人的評價,則是批判居多。
在《破碎》的結尾,有這樣一句話:“在過去,陪伴他的是隱忍和逃離,如果能再回到那個時候,他一定會選擇麵對和反抗。但時光從不複返,他現在能做的,也隻有在未來正視一切。”
在這段話剛被公布的時候,主角的心態和正能量被無數人讚歎,但作者江餘川,筆下雖然有著壯誌豪情,本人卻日漸頹廢,別說成為更好的自己了,連前些年的平和心態都險些棄他而去。
就算江餘川在寫下這段話時真的付出了真情實感,在世人眼裏也終究變成了炒作。
江餘川的情緒也在這兩年裏逐漸變得焦躁,原本隻是孤僻的他如今卻顯得有些陰鬱,充分演繹了一個江郎才盡的作家。
周裘信守了他對江餘川承諾,不管外界給予了江餘川什麼樣的評價,他都一直對江餘川保持了無條件的信任。
周裘勸過江餘川轉行,但江餘川說寫作是他的命。
事實卻是江餘川除了寫作,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他也不會做什麼。
這期間周裘搬了一次家,從市裏搬到了相對偏遠的研究所附近。周裘說那隻是為了方便工作,但在江餘川看來,周裘隻是想離他遠一點。
江餘川並不是因為這一件事就下了定論,平時從不加班的周裘,開始了在研究所沒日沒夜的工作,這也讓周裘多了一個拒絕江餘川要約的理由。
學生們無一不好奇周裘老師到底在進行什麼樣的大研究,但周裘卻獨來獨往,不向外透露半分。
實習生李浩在這期間轉正,他申請成為周裘的助手,卻被拒絕了,理由是研究所盜竊事件頻發,周裘不希望自己的研究泄露出去,多一個人就少了一份保障。
並沒有針對李浩,因為周裘用這個理由拒絕了每一個人。
李浩一開始還妄想用陪周裘加班來感化他,但時間一久了,李浩的身體完全熬不動了,隻能以失敗告終。
周裘偶爾還是會成為小姑娘們的八卦對象。
“周裘老師像是失戀了。”
“都沒有戀過哪裏來的失?”
冬日裏的某一天江餘川的情緒突然崩潰,周裘請假,冒著大雪到江餘川家裏看望他。
“周裘,你說我這輩子,會不會就這樣了?”江餘川癱坐在窗邊的椅子上,這樣問周裘。
隔著層層烏雲,太陽依舊在空中釋放著微弱的光,偶爾有雪花飛過,或黏在玻璃上,隔著窗戶將刺骨的寒冷帶到房間裏來。
被拒絕以來,雖然周裘還是平常的那個周裘,但江餘川沒辦法讓自己扮演成從前的江餘川。
他幹脆放任了自己日漸消沉下去,頭發要遮住眼睛也不去修剪,得過且過,糊弄一日是一日。